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300字新闻,经得住多少解读?

(2009-01-07 10:19:29)
标签:

论题

明珠

猫腻

新闻事实

戴家岩

三峡

杂谈

昨天跟编辑聊天,聊可以写的题目。

首先提到的就是三峡明珠塔的拆除,全部新闻是这样的:

 

 

万州形象工程三峡明珠塔被拆
荆楚网消息 (三峡晚报) 本报综合消息 5日12时46分,随着一声巨响和一阵地动山摇的震动,昔日设计总投资3500余万元、建筑面积近5000平方米、主塔高92米、连同塔尖共135米、顶部有旋转观光厅、能俯瞰万州城全景、有万州形象工程之称的 “三峡明珠观光塔”,轰然“谢幕”。
    “三峡明珠观光塔”地成功拆除,标志着被誉为“三峡百万移民标志性”建筑的形象工程,将在人们多年的期盼中,结束了其“光荣”的历史使命。
    据相关资料显示,“三峡明珠观光塔”由万州区龙宝管委会投资建设。于2004年3月开工建设后,于2005年4月17日被突然叫停,整个前期工程耗资1000万余元。停工后的“三峡明珠观光塔”,被当地市民称之为“烂尾楼”。

 

 

从直觉上讲,这个新闻明显有诸多可以议论、批判之处,比如问责、比如决策失误等等。

但我还是放弃了这个题目,在与编辑的激烈争论中,编辑以为此可以大胆的写,其中必有腐败。我则认为,即便有腐败,这短短的新闻素材也难以支持观点的确立。

我很难对一个300字的新闻发表论述。大概因为是因为多年的记者出身吧,习惯所然,对这一点非常敏感,非常抵触对事实尚不清晰的新闻发表评论。

 

我是这么看的:如果新闻本身已经涉及到了此塔该问责而未被问责,或者去调查了决策失误的问题,我们则可以借题发挥,但如果新闻本身没提供类似素材,论者只是去猜测:其中必有猫腻,然后就猫腻大肆发挥,则不是我们应该做的。

 

我又道:为什么呢?因为事情本身可能会有更复杂的背景,举例子,假设这楼是一个腐败工程的产物,而决策者已经另案处理,被抓起来了,你没去调查,就妄加推测,阐述一番为什么没人承担责任之类,岂不贻人笑柄?

 

在此事中,论者如果要去批评无人负责的问题,至少,在新闻素材中记者曾经触及到于此,比如,记者至少去问了:这事到底有没有人负责?假若有,当然就没必要讨论了,假如无则可借题发挥,如果问不出也可发挥,但如果记者根本就没问或者没写,作为论者,你怎么知道人家没问责呢?你怎么知道人家没评估过呢?你怎么知道停建一定是决策失误呢?你怎么知道一定与民意相悖呢?

 

一个的原则是,如果新闻事实本身含糊不清,存在诸多问题没搞清楚,那么,就先不要妄加推测,随意评论。去年,很多乌龙评论,都是因为事实本身还不清楚,作者就随意评论,比如张孟苏事件。

 

当然,这可能是要付出代价的,因为从概率上讲,就明珠塔这类的腐败借题发挥,出漏子的可能性很小,比较容易猜对。从这个角度讲,对材料要求太严格,很容易在所谓评论大战中后人一步。

但是做新闻,最好还是尽量少猜,尽量在多掌握一些事实的基础上再下嘴。

 

事实是,放弃的代价就是今天的报纸上满眼都是关于“三峡明珠观光塔”的议论,这题目在我这里缺席了。但我仍旧保留我的意见。但之所以写这些文字,也是内心有所疑惑,是不是我错了呢?选择材料的边界在哪里?这些都需要业内仝仁共同探讨。

 

最后,再做一点尝试,为这则新闻补充些素材,看一些言论还能成立否。

万州形象工程三峡明珠塔被拆

荆楚网消息 (三峡晚报) 本报综合消息 5日12时46分,随着一声巨响和一阵地动山摇的震动,昔日设计总投资3500余万元、建筑面积近5000平方米、主塔高92米、连同塔尖共135米、顶部有旋转观光厅、能俯瞰万州城全景、有万州形象工程之称的 “三峡明珠观光塔”,轰然“谢幕”。
    “三峡明珠观光塔”地成功拆除,标志着被誉为“三峡百万移民标志性”建筑的形象工程,将在人们多年的期盼中,结束了其“光荣”的历史使命。
    据相关资料显示,“三峡明珠观光塔”由万州区龙宝管委会投资建设。于2004年3月开工建设后,于2005年4月17日被突然叫停,整个前期工程耗资1000万余元。停工后的“三峡明珠观光塔”,被当地市民称之为“烂尾楼”。

    据记者进一步调查,该“烂尾楼”建设前虽已经过诸多专家学者认真论证,但由于三峡蓄水而引起的地壳不稳定等突发原因,仍被叫停。

    虽然该楼停建原因属于不可测因素,但重庆市政府仍对停建造成的经济损失高度重视,据悉,原主要决策者已因此事被降职,另一负责人目前正在因其他案件被监察机关调查之中。

    据相关人士称,此楼可被称为当地形象工程,但也蕴含巨大商机,如若建成,预计凭靠旅游创收,三年即可收回成本,“三峡明珠观光塔”的倒掉,是万州人民的重大损失。

   

 

 -------

附:在这么短的素材中,论者是如何引入到自己的观点呢,其中必然是大量的猜测与推测,然后再在猜测的基础上确立自己的论点,试引用几段(大都是新闻由头之后的转折段):

 

其一:

这个观光塔现在是形象工程,必欲拆之而后快,这是有公论的。但在当年,雄心勃勃的万州区龙宝管委会肯定不会承认这是形象工程,不然的话,这1000多万元就砸不出来了。现在观光塔倒了,1000多万打了水漂,但这个塔好像倒了也就倒了,根本没人要为此负责。当年要建这个观光塔,是无比正确的,现在拆掉这个烂尾楼,同样也是无比正确。这真是很奇怪的事。(现代金报)

所谓公论,无比正确,肯定不会承认,根本没有人要为此负责,这些是怎么得出来的呢?

 

其二:

报道称“三峡明珠”的倒掉已为当地民众“期盼多年”,这反映了在“三峡明珠”的建设上存在着决策与民意的背离。而“三峡明珠”在投入上千万元后被突然叫停,似乎也意味着决策者内部同样存在争议。一个未达成共识的大工程,当年又是如何“霸王硬上弓”的呢,有待有关部门给公众作出说明。(新京报)

 

其三:

可公众只看到这座形象工程在一声巨响中轰然倒塌,却看不到半点儿有谁会站出来为这个决策担责埋单的迹象。从以往的案例可以判断,楼拆就拆了,一切到此为止,将来也不会有问责。决策失误在当下的制度语境中根本算不了什么错,政府对决策失误根本就缺乏基本的问责制度。(燕赵都市报)

 

其四:

 这次拆除貌似由行政体制调整引起,但如果这个“三峡明珠观光塔”当初经过科学论证,很有建设的必要,可以为地方经济带来很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且这些效益远大于投资的2500余万元,它还会被拆除吗?恐怕行政体制再怎样调整也不会被拆除。(中国青年报)

 

其五:

 这个观光塔现在是形象工程,必欲拆之而后快。但在当年,雄心勃勃的万州区龙宝管委会肯定不会承认这是形象工程,不然的话,这1000多万就投不出来了。现在观光塔倒了,1000多万打了水漂,但这个塔好像倒了也就倒了,似乎无人为此负责。(成都晚报)

 

其六:

形象工程,往往假托提升城市的形象而建,事实上缘于决策者的虚荣和政绩冲动。建成者,富丽堂皇的表象也会很快隐去;未建成者则变成建筑垃圾。但不管哪一种形象工程,都是没有经过民主决策的结果,导致虚耗公帑资源,成为民怨工程。“三峡明珠观光塔”的倒掉,是对既往形象工程的一个决裂,也是对在建形象工程的棒喝。人们期望,有着形象工程冲动的决策者,将人治的激情拍板化作理性的民主决策,少搞形象工程,多建民生工程。(山西晚报)

 

 

谢幕的三峡明珠塔反讽重庆的容错制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