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电卡门事件”与校园基层民主
(2008-12-22 10:57:52)
标签:
教育西电卡门基层民主校方杂谈 |
大学,不但是一所学校,更是一个学术社区,里面聚集着成千上万的成年人,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抑或是行政人员,他们虽然在年龄、学识、阅历上有差距,但他们都是成年人,平等应该是大学里各个群体之间的主要关系。在这个学术社区中,大学生群体不应该对涉及学校管理的事务一无所知,至少,他们应该有对关系到切身权益的校务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应该有代表参与校务--毕竟,他们都是拥有选举权的,居住在学校之内的成年公民。如果这种最基本的民主能够在大学之内有所表现的话,所谓西电卡门事件就不可能会发生。
西安电子科大的一些学生从未申请办理过工商银行信用卡,但忽然发现自己名下平白无故多出一张信用卡。据媒体调查,发现共有1万多名学生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校方冒用信息办理了信用卡。目前学校方面已经就此向学生致歉,银行方面也表示已将这批非法办理的信用卡注销。此事被学生戏称为“西电卡门事件”。
单单是冒名办卡一事,尚不至于使“西电卡门事件”轰动全国,真正使之成为舆论焦点的,是媒体记者与大学当事方的交锋。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记者采访该校宣传部长强建周时,强部长言辞相当“雷人”:“我们马上要在网上公布消息,而且要占领天涯,占领你们所有得到信息的渠道。”“叫门卫把她(指记者)扣下来!我今天要做一个轰动全国的事情!来!我要做一个轰动全国的事情!”
事后,这位宣传部长被网民们称为“最牛宣传部长”。而媒体也对其“何以敢这么牛”作了一番探讨,认为在此事件中,校方之所以有底气,是因为他们拿准被盗用身份的学生不敢向校方叫板。因为学校对学生处于绝对强势,实际上掌握着学生的学业成绩、文凭,甚至未来找工作。
校方之所以有底气,当然部分在于其掌握着学生的一些“命门”,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则在于长期以来形成的学校与学生的不对等关系。校园内的这种不平等关系如果得不到适当平衡或制衡,一旦学生利益与校方利益发生冲突,受伤害的最终还将是学生一方。
学校与学生到底应该是一种什么关系?至少目前来看,还有多种说法,有人认为是类似行政管理的关系,也有人认为是企业和职员之间的关系,还有人认为是家长与子女之间的关系,比如西电的当事财务处长就说“这是我们大人做的不对”,无论上述哪种关系,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学校与学生之间是一种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
客观来说,学校与学生之间在法律上确实存在某种管理关系,而且也是现实所需要,但这种管理的边界到底应有多大,已经到了值得深刻思考的时候。大学,不但是一所学校,更是一个学术社区,里面聚集着成千上万的成年人,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抑或是行政人员,他们虽然在年龄、学识、阅历上有差距,但他们都是成年人,平等应该是大学里各个群体之间的主要关系。在这个学术社区中,大学生群体不应该对涉及学校管理的事务一无所知,至少,他们应该有对关系到切身权益的校务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应该有代表参与校务--毕竟,他们都是拥有选举权的,居住在学校之内的成年公民。如果这种最基层的民主能够在大学之内有所表现的话,所谓西电卡门事件就不可能会发生。而且,从素质条件上讲,以大学生的教育,也完全足够了,至少他们不比同样实行基层民主的农民兄弟差。
但在现实中,居于主体地位的却往往不是这种平等关系。文革时期,在打倒一切呼声中,学生的权力曾经大到足以接管学校,无法无天,践踏斯文。而现在,一些学校却走到了另一个极端,盲目地膨胀了其管理者身份,把同样是成人的学生们看成是孩子甚至“待宰的羔羊”,这就有了“西电卡门事件”,有了开除结婚(怀孕)女生等诸多肆意处分学生、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事件。
要在大学中制衡和限制校方过分膨胀的权力欲望,鼓励学生们学会以法律武器自我维权当然不错,但这却常常会涉及到维权成本、母校情节等现实问题,并不一定适合大多数人。因此,提倡以学生会为主体的学生适度自治和参与校务就成为一个不错的选择,当大学生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客体,而是以独立自主的身份,参与学校治理的大学成员之一时,大学,离理想境地也就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