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更大规模减税比降个税更重要

(2008-12-02 09:52:08)
标签:

财经

经济

内需

更大

国际金融晰

中国

杂谈


 

据《中国经营报》报道,为了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和刺激内需,财政部已出台和将出台一系列减税措施,涉及减税总额大概将有3500亿元,其中包括,增值税转型1200亿元,个人所得税360亿元,存款利息所得税100亿元,证券交易印花税900亿元,房地产税费150亿元,收费340亿元,出口退税增加438亿元。


虽然报道这则消息的记者用了“高达”一词来形容财政部减税数额,但我以为,与中央出台的4万亿刺激内需投资计划以及各地方政府推出的十余万亿配套投资相比,3500亿减税额实在不能算多,而其中与企业和股民之外的大多数普通公民相关的减税额更是少得可怜。比如,公众热议已久的个人所得税减税额仅为360亿元,较2007年比2006年征收个人所得税增加额的一半还略少。


扩大内需是中国应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最佳办法,为了刺激内需,从中央到地方,中国已经规划了十万亿级的建设性投资,如此巨大的资金涌向市场,其对经济拉动的效果当然值得期待,但如果仅靠政府投资一条腿走路刺激内需,或者投资与减税两条腿一长一短,恐怕很难达到创造需求的最佳效果。如果老百姓手里没有钱,无力消费或不敢消费;如果占国民经济半壁江山的广大民营企业经营效益得不到改善,内需的真正扩大就无从谈起。


众所周知,内需不振的主要原因不在于百姓有钱不花,而在于百姓钱本身钱就不多,在医疗、住房、教育等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完善的情况下,生活中充满后顾之忧,群众普遍不敢大胆消费。当然,对于刺激内需来说,通过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重振居民消费信心或许有点远水解不了近渴,但以更大规模的减税来增加民众收入、加强企业竞争力则不失为快速刺激内需的可行之策。


通过大规模减税来增加居民收入,减轻企业负担,除了实现扩大内需的目的之外,还能够部分对冲大规模政府投资所带来的风险,如果政府对基础设施的投资由于或周期漫长或盲目决策或遭遇腐败等原因不能完全达到预期目标的话,至少,减税所带来的富民效应还可期待。


我们之所以对更大规模的减税有所期待,还在于中国目前存在大规模减税的基础。据统计,中国税收从1994年开始计算,平均每年增长20%以上,连续13年税收增长速度几乎是GDP增长速度的2倍。仅2008年上半年,中国税收就比去年同期增长30.5%,增收7606亿元。如果政府实行万亿级的减税的话,应该不会对财政支出产生捉襟见肘的影响,至多暂时告别一下过惯了的“富日子”。


近年来,税改和减税一直是国内经济界热议的一个话题,但也一直由于种种现实原因而难以落到实处,或许,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到来,正是一个进行大幅度税改和大规模减税的最佳契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