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为何新闻总是如此“跌宕起伏”?

(2008-07-16 09:08:11)
标签:

新加坡政府

乌龙

常情

一面之词

张孟苏

湖北

杂谈

分类: “全本”乱评

http://www.thefirst.cn/mmsource/image/2008-7-16/0716-NEWS02_4.jpg

 

事实永远要比连续剧更精彩,昨天说这事是真的,明天就有人质疑,后天又可能会发现更多事实再反驳了质疑,如此跌宕起伏很久,峰回路转多次,才最后水落石出,公众痴迷于这类精彩新闻当属常情。但问题是,这新闻的“峰回路转”必须源于事实本身,而不能出于采访者有意无意地“制造”。回到上面提到的那则“乌龙新闻”,若记者当时不是只听取一面之词,多费点心力,采访了招生老师,相关部门官员,或者亲眼看了录取通知书,哪还能遭遇现在这种尴尬?


7月13日,湖北某媒体报道了“低分高能”的武汉高三学生女生张孟苏因做好事被新加坡政府理工学院录取,同时还给予20万元人民币的奖学金。这一“奇遇”迅速被包括电视、互联网在内的全国各大媒体转载,成为街头巷议的热门话题。人们感叹于外国高校不拘一格取人才的豪迈,庆幸湖北女孩好人终得好报。当日,本栏(每日漫评)亦未能免俗,也参与讨论了这件奇事对中国高招制度的可借鉴处,并提问:为何无人质疑张孟苏?
结果,事情还没过去两天,真有媒体去质疑张孟苏了,记者与与新加坡政府所属的全部5所理工学院一一取得联系,对方均否认录取张孟苏一事。有一直在内地从事新加坡政府理工学院招工作的业内人士称,新加坡政府所属的5所理工学院不可能以那么低的高考分录取大陆学生,“如果录取张孟苏是真的,那么新加坡政府理工学院录取采取了双重标准,我将起诉学院。”
一件原本令人感动的新闻突然变得扑朔迷离起来,人生榜样居然有可能变骗子,读者们纷纷无奈地感叹:“现新闻必须连续看,真是跌宕起伏,峰回路转”;“一种只持续了一昼夜的感动”......
事实是,近来,这种使读者无奈感叹的“连续剧”新闻绝非仅此一则,随手一抓就好几条,比如,几天前几天某同城媒体报道,为保奥运安全,河北省公安部门将对乘坐客车进京的旅客逐一进行安检,“一人无身份证件,全车遣返”。次日即遭河北省公安厅否认;又比如,昨日数家媒体报道称,“经央行研究决定,计划再增加发行6000万张奥运钞”,当日即遭央行否认。
公允地说,称这几则新闻为“假新闻”恐嫌太过,因为媒体未必诚心捏造新闻事实,但若称之为“乌龙新闻”当不过分,就象踢足球一样,记者极力想来一记精彩的抽射,但脚一潮,却射进自家球门。与假新闻相比,“乌龙新闻”的动机虽有所不同,但效果却是一样的,它们都欺骗了读者的感情,使读者感到被媒体愚弄,为之付出代价的是媒体的品牌与公信力。
当然,事实永远要比连续剧更精彩,昨天说这事是真的,明天就有人质疑,后天又可能会发现更多事实再反驳了质疑,如此跌宕起伏很久,峰回路转多次,才最后水落石出,公众痴迷于这类精彩新闻当属常情。但问题是,这新闻的“峰回路转”必须源于事实本身,而不能出于采访者有意无意地“制造”。回到上面提到的那则“乌龙新闻”,若记者当时不是只听取一面之词,多费点心力,采访了招生老师,相关部门官员,或者亲眼看了录取通知书,哪还能遭遇现在这种尴尬?
对于见惯了“峰回路转”的读者来说,我们毫不怀疑明天有出现新事实的可能,把张孟苏再“送回”新加坡,但即便如此,也无法抵去媒体操作上曾经出现的硬伤。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