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为什么没人去质疑张孟苏?

(2008-07-14 08:52:33)
标签:

蒋方舟

少女作家

招生高校

清华

张孟苏

新加坡

杂谈

分类: “全本”乱评

http://www.thefirst.cn/mmsource/image/2008-7-14/0714-NEWS02_4.jpg

张孟苏的“高素质”使我联想起另一位也是“高素质”的湖北少女作家蒋方舟,后者因其著作被清华大学认可为“特别优秀”,从而有可能被降60分录取。然而,同为“高素质”少女,公众舆论却给出截然不同的看法,各路媒体对张孟苏的际遇大加赞扬,总结出很多启示,而质疑蒋方舟该否读清华。
但假设,如果两人命运颠倒,清华以上述标准录取了张孟苏,而蒋方舟被国外高校选中,结果会如何?
我想,受质疑的多半也会随之变成张孟苏,人们会一样会跳着脚质疑其中的暗箱与不公正,蒋方舟则没准会受追捧。

 

据报道,湖北女孩张孟苏高考考了445分(文科),只能读个独立学院,但在一次招生咨询会上,只因随手帮助了一下别人,就被一旁来自新加坡的老师看中。考察中,张孟苏时而用英语口语,时而用普通话,向5名面试考官推销自己。全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二等奖,全国网络英语综合技能三等奖,全省书信作文大赛一等奖,英语口语三级……新加坡老师如获至宝,当即决定预录她为新加坡政府理工学院学生,并给她4年共20万人民币的全额奖学金。


如果这条新闻真实可信的话,张孟苏以举手之劳助人为乐,而获国外学校青睐与资助,这无疑是幸运的,但同时背后又有其真正实力支撑,比如口才、外语能力、社交能力、高于同龄人的成熟度等,这些被国外考官认同为“高素质”,给了她机会。


张孟苏的“高素质”使我联想起另一位也是“高素质”的湖北少女作家蒋方舟,后者因其著作被清华大学认可为“特别优秀”,从而有可能被降60分录取。然而,同为“高素质”少女,公众舆论却给出截然不同的看法,各路媒体对张孟苏的际遇大加赞扬,总结出很多启示,而质疑蒋方舟该否读清华。


但假设,如果两人命运颠倒,清华以上述标准录取了张孟苏,而蒋方舟被国外高校选中,结果会如何?


我想,受质疑的多半也会随之变成张孟苏,人们会一样会跳着脚质疑其中的暗箱与不公正,蒋方舟则没准会受追捧。


毫无疑问,以张孟苏的条件,若无奇遇,她将很难象蒋方舟一样获得自主招生高校的青睐。因为国内要求的都是一些硬指标,比如奥数的奖项、科技创新、有影响力的作品等,张孟苏的素质显然与之不太相符;再有,无论素质如何,国内自主招生最后还是要讲究一个分数问题,比如,同为湖北高考生的蒋方舟之所以有可能上清华,说到底还有561(文科)的分数做后盾,张孟苏则只有445分。从公平录取角度讲,录取蒋方舟要求的素质显然要高不少。


明明清华的标准更严格,大家还去质疑它,而新加坡招生老师的标准如此模糊,却饱受赞扬。由此可以看出,公众对两名高素质少女命运不同认识的根源,是来自于对中外招生单位的不同信任度和宽容度。公众之所以热衷于质疑国内高校,是因为我们的招生制度长期以来确实存在着某些不公与弊端,比如城市间的分数线差异,关系后门等,人们对招生机构不太信任;公众之所以严格要求清华,是因为在招生总数有限的情况下,“照顾”了谁,都是对其他人公平的侵犯;而新加坡学校招谁,则与大多数人利益无关--正因为无关,才没有人去关心那学校的详细情况,或者去质疑:为什么偏偏是张孟苏,她会不会跟招生老师有关系?这么录取在新加坡国内能否交待过去?


事实上,公众舆论之追捧张孟苏,与质疑蒋方舟一样,只不过是借题发挥,表达的都是对现行的高考制度以及素质教育的焦虑与关心,未必是真的支持张孟苏这类女孩破格上大学。尽管如此,新加坡学校录取张孟苏的案例仍值得我们借鉴与吸收,只有社会持续的关注与争议,我们高等教育吸纳人才的制度才能不断进步,公众对招生录取的信任度才能不断增加。

 

注:实际上,在本文发布后的两天,就有人去质疑张孟苏了,这很可能是个假新闻。但却与本文立意基本无关,因为这篇文章也属于“借题发挥”罢了。

可参考:

新加坡5所理工学院均否认录取助人为乐女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