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爱心创伤大地震关爱杂谈 |
分类: “全本”乱评 |
这么多年以来,今年的六一儿童节可能是最引人关注的一个,原因只有一个:为了四川汶川大地震中受难的那些孩子!为了让这些孩子们重新获得幸福感、帮助他们走出阴霾、迎接社会各界温暖的双手,社会各界以格外隆重的方式庆祝这次儿童节。我们看到,孩子都收到了特别的礼物,在不但中央电视台筹备了盛大的六一晚会,东方卫视也组织了“六一”特别行动,就连收治孩子们的医院里,也准备了很多节目,笑容重新在灾区孩子们的脸上绽放。
事实上,盛大的六一仅仅是全社会对灾区孩子们一系列关注的一小部分而已,此前,已经有更多的爱心行动被送达灾区,可乐男孩有了可乐,杨利伟叔叔去了简易教室跟他们一起开了主题班会,伤重的被送到了最好的医院,失学的被送到了最好的学校,心理干预措施也正在迅速实施。可以说,这些不幸的孩子们,正在逐渐被来自全国的潮水般的爱心所包围。
大灾有大爱,一个正常的、充满爱心的社会当然会把公众的爱心首先送给孩子。但我想,在这股爱之潮流既已存在的前提下,有三件事情尤应注意。其一,要保证公众的关怀与爱心均匀地到达所有需要关爱的孩子,毕竟,传媒的力量太大了,它使一些地区以及孩子因为更多的报道而广为人知,自然,公众的关爱也被较早较多地传递给他们,我们希望,在接下来的救助过程中,能建立有效的制度,不使哪怕一个灾区孩子成为被“爱遗忘的角落”。
其二,到六一为止,距离5.12大地震刚好整整二十天,在这二十天当中,震区以及震区的孩子是全中国最最关注的焦点,全中国人民不遗余力的把爱心倾洒向灾区,而且这种倾洒力度,肯定还要持续相当一段时间。但是,随着时间的推进,生活将回复正常,灾区的这种焦点地位肯定会发生变化,我们希望,在孩子们创伤尚未完全平复以前,人们的关爱不要大起大落,能够长久持续下去。有一些爱可能是暂时的,比如富裕的城市接孩子们去借读、给他们举办盛大的节日晚会,但有一些爱需要持续,比如,震灾孤儿直到成年的生活,灾区孩子们的升学等。这些持续的爱,也亟需相关制度的保障。
其三,灾区孩子们的心理康复将是个非常漫长的过程,“三分钟热度”对他们毫无帮助,单位时间内再多的爱也无法立刻治愈他们的创伤。在六一儿童节,我们可能看到了很多孩子的笑脸,很多孩子的坚强,也看到很多孩子积极向上的闪光一面,但为孩子们治疗的心理专家认为,这有可能只是“假性坚强”,心中的脆弱和创伤被暂时搁置了,但不代表以后不发作。国家有关部门应该有组织有计划地安排心理辅导人员对灾区孩子展开长期的治疗,而公众的关注也应是持续性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