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信海光
信海光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89,762
  • 关注人气:3,91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以人文精神主导救灾重建报道

(2008-05-29 22:21:58)
标签:

建筑

设计图

校舍

南方周末

祝朝洪

聚源镇

杂谈

分类: 有感

灾区重建系列社论之五 

 

5月26日下午,教育部举行新闻发布会,向新闻界介绍了教育系统抗震救灾工作的有关情况。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除了向媒体通报了刚刚制定的《关于做好灾区师生安置和恢复重建准备工作的方案》之外,还特别向新闻界提了个醒:希望不同媒体、不同的记者或者不同的单位不要反复对灾区学生进行采访,让他们诉说自己的经历和痛苦的过程。

  作为灾区中小学校的心理救援课程专业性标准的制定者,由教育部在公开场合来向新闻界发出这个“禁采”呼吁,可谓得其所载,同时也喻示着,新闻媒体对地震受灾者的“打扰”已经到了一个相当严重的程度。事实上,作为受众,人们也已经对此有了不少直观的感受,我们会看到,当抢险队员为了保护刚从废墟黑暗角落里救出孩子的眼睛,给他罩上衣服的时候,旁边的记者却可能在使用闪光灯;在废墟里坚强乐观的小孩,在病床上却会由于不间断地接受采访而嚎啕大哭;当孩子还不断说希望能见到爸爸妈妈时,记者却勇敢追问:“如果你爸爸妈妈已经不在了,你怎么想?”……这样的采访,专业与否姑且不论,但在笔者看来,很残忍。

  关于媒体采访对灾区群众心理造成的第二次伤害问题,已成共识,且有专门研究,此处不过多讨论,但我们却可由此透视新闻媒体在救灾报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不同媒体、不同记者总是轮番轰炸同一个灾区学生,这其实是一种偷懒行为,在激烈的新闻报道竞争中,一些媒体或者记者可能没有能力独立找到值得采访的对象,因此才会去盯住那些被同行发掘出的焦点人物。而这种“轮番采访”除了会伤害采访对象的心理健康之外,还可能会人为地制造出一些“灾难明星”,给他们的人生之路造成长远的影响。

  从更深层次讲,以上种种还反映出国内媒体在突发事件,尤其是突发灾难事件报道上的普遍不足。记者之所以会犯“伤害”到采访对象这种常识性错误,当然绝不会是出于故意,其根源在于经验不足,训练不足,在面对巨大灾难时缺乏对受灾群众足够的人文关怀精神,这所有的一切,其所属媒体也都要为之负责。类似的问题还有,灾难发生之后,很多媒体在冲动之下,不做细致准备即奔赴现场,以至灾区记者人满为患,甚至出现了“记者救助站”……这些,都值得我们总结、思考,以利今后媒体更好地参与救灾报道。

  瑕不掩瑜,在这场与特大地震灾害的斗争中,我们的媒体已经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从募集善款到激励民心,从哀悼逝者到鼓舞生者,记者们都冲在了第一线,使国民知晓灾难的严重与同胞的坚强,其作用丝毫不亚于任何其他战斗在救灾第一线的人。但正因其影响如此巨大,才使人们对记者有了更高的要求:记者,除了能胜任工作以外,还要有人文关怀精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