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考成绩“隐私化”的背后

(2008-01-18 10:13:46)
标签:

高考

隐私

教育

分类: “全本”乱评

 

为配合初高中的素质教育改革,山东拟规定将高考成绩视为学生隐私,除招生录取机构以外,其他机构和个人都无权掌握全部考生信息。山东省教育厅和省考试院要采取措施保护考生的个人隐私,除通知考生本人和相关录取单位外,不得将考生成绩等信息提供给任何非相关单位和个人,以从根本上解决各地炒作高考录取率的做法。
将高考成绩视为学生隐私,一个“视”字说明,高考成绩从法律意义上讲,并不是考生真正受保护的隐私权,但有关部门将把高考成绩按隐私级信息进行保护;一个“视”字也道尽高考成绩近年来在“公开”与“私密”之间的轮回之变。尤记得多年以前的高考成绩,还是一些教育部门的“私密物品”,学生高考完了,分数不是送到考生手上,而是要去学校打探,等领取通知书的时候,还要收取几元费用,保密工作做得非常之好。当年的一些考试,成绩实际上是不公开的,考生的“隐私权”虽然被保护了,录取的公正性却经常受到质疑,后来对考试成绩的张榜公布、公开公示,包括现在大家已经习惯的查分热线以及媒体对考生成绩的整版公布等,都曾经是我们时代的进步之一,受到群众的欢迎。
但随着时间的脚步,高考成绩的公开、公示后来却显现出一些社会化的弊端,这首先反映在学校方面。现在,高考成绩已经成为高考指挥棒的最重要象征以及学校教育水平的最高评价标准,社会上评价一个高中的好坏,总离不了几个问题,比如,高考升学率如何?考上多少个北大清华?有没有高考状元等。高考成绩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地位,校长的前途以及教师的收入,反向理解就是,学校如果想对外推广,最好的广告就是拿学生的高考成绩说话---在这里,高考成绩变成了广告内容;不只是学校,高考成绩还被贩卖到学校之外,不但一些声讯台从中赚取巨额查询费用,还成了一些民办大学、盈利性教育机构的生存之本,他们瞄准成绩单上的落榜学生,滥发通知书,使人不胜其扰---在这里,高考成绩变成了营销数据库。
说高考成绩的隐私化能从根本上解决各地炒作高考录取率似乎不太现实,只要现行高考制度没有改革,指挥棒没有落下,千军万马就还一直会去挤高考的独木桥,“高考录取率”也仍旧会是群众评价学校优劣的标准,高考成绩的隐私化并不能否定高考录取率受追捧的客观存在。话又说回来,虽然当下的高考制度与素质教育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但在教育资源有限的现状下,高考却又是已经有过的尝试或可能实施的选择中“最不坏的制度”,我们只能对它进行改良,去其弊而兴其利,从这个角度讲,山东省的高考成绩隐私化举措,至少是以实际行动去遏制对高考成绩的贩卖,为高考录取率炒作泼了冷水,这项措施的出台倒也不是坏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