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时事评论 |
分类: “全本”乱评 |
据《经济参考报》报道,位于苏北地区的灌云县作为省定经济薄弱县、省财政转移支付县,在城乡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水平较低的情况下,提出“打造世界一流亮化工程”。从2006年3月开始,该县“强势推进”、“强行入轨”,耗资上千万元对全县200多个政府部门、单位,300余幢楼体进行整体亮化,一到夜幕降临,整个县城变成了灯的海洋、光的世界,俨然一座流光溢彩的不夜城。
说到“亮化工程”,笔者第一次听到这个名词是在多年以前的一次报告会上,彼时,某位以企业发展“量子理论”名动商界的老总正意气风发,在向媒体讲述他的经营理念时,就说到:一些小钱儿,其实没必要节省,比如我们新盖的办公大楼就没必要一到晚上就关灯熄电嘛,就算灯全开着又能花多少电费?这“亮化工程”给企业创造的广告效应收益将远远大于电费。当时笔者还是刚踏入新闻圈的年轻记者,听到这一富含发散性思维意识的见解,还真颇有点大开眼界之感。
时隔七年,再次遭遇“亮化工程”一词。虽然这时提出此概念的主体已经从企业家变成了父母官,但给我的感觉却很相似:他们的思维都非常富有发散性。企业搞“亮化”是为了打招牌,某县搞“亮化”则是为了“打造世界一流亮化工程”,说到底也是为了给地方上弄张名片,以使本县在中国数千县城中扬名立万儿。
贫困县花巨资搞“亮化工程”, 亮了城市的“面子”
,伤了民生的“底子”,其中对错不言自明。但令人感兴趣的却是其背后的一些东西:为什么国内搞面子工程的多是些贫困地区?我想,除了一些为腐败制造机会的原因之外,更多的是出于一种特殊的“蓝海战略”思维:咱地方虽穷,但也要在全国出名,获得政绩与关注,攀比那些正常的指标--什么GDP总量、环保指数、清廉程度、发展速度肯定都没希望,只有走出红海,寻找自己的“蓝海”,也就是搞差异化、跳跃式政绩竞争。比如盖个全省最大的办公楼,修条全国最宽的路,弄个世界第一的雕塑,再不行,组织市民烙个全球最大的烧饼,都能起到不错的效果。更重要的是,这些工程如果在推进中没有受到阻止的话,一旦“强势推进”、“强行入轨”成功,生米煮成熟饭,不但上级往往会褒奖有加,就连之前饱受其害的老百姓都可能会变得津津乐道,将之对外乡人引以为豪。这种事后的民意,也是官员们敢于“强势推进”的重要心理支撑。
7年前向笔者推广“亮化工程”理念的那位老总现在已经不知所踪,因为过于追求企业的跳跃式发展,投资不知节制,盲目扩大业务,其公司被退市,被他引以为豪的那栋大楼也早被拍卖。但人家再怎么异想天开,也算是付出了代价,赔的也主要是个人的资产。一个地方的面子工程一旦搞起来,投入的可是国家的财政,群众的血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