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时事评论 |
分类: “全本”乱评 |
金钱能解决很多问题,但却很难解决楼兰的保护问题;与其眼看着楼兰消失,不如长久地遮上她的面纱,给楼兰以更严格的封闭与保护;更严格的措施之一是实现总额控制... |
中国有个罗布泊,罗布泊有个楼兰古国,他们都举世闻名,前者是因为它的号称“死亡之海”的恶劣环境,后者是因为她的考古财富以及美丽传说。
千年以来,楼兰古国遗址因为这“死亡之海”所造成的封闭环境一直完整地保存于罗布泊,甚至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在罗布泊地区没有进行大规模的石油勘探以前,这里还基本上保存完好。但进入21世纪,楼兰古城却遭到严重破坏。《人民日报》记者在进行“横穿罗布泊科学考察”时,竟在楼兰古城意外地遇到了一批外国游客(打着考察的旗号),他们没有进入罗布泊地区的相关手续,当地文体局却擅自巨额收费任由他们进入楼兰古城。这些外国游客在古城里四处游荡,乱扔垃圾,还在古城内撒尿。当地人说,“如果再这样保护不力,过不了多少年,已经在中国历史上消失过一次的楼兰古城就会再次消失。”
楼兰古城遭到破坏的原因有很多,比如盗墓、游人践踏等。甚至当地文体局擅自收费的问题都有其貌似充足的理由:国家经费不足,楼兰环境又恶劣,为维持高昂的看护成本,只能多方面创收。尽管我们很敬佩文保人员在艰苦环境下坚持工作的精神,但还是要提醒一句:人对金钱的欲望是没有止境的,适当的创收当然可以补贴文保费用,但谁又能把握好这个度呢?到底创收多少是个够呢?面对巨额收入,人们很容易忘记保护的职责,而是把楼兰这跟枯萎的千年胡杨木当作一棵摇钱树,摇啊要,直到它彻底倒下。
关于楼兰到底是开放式还是封闭式保护,在学术界、考古界、文管部门之间一直存在争论。但就目前的政策来说,国家文物局对于进入楼兰地区考察的人员是有严格控制的,楼兰一直都是未经批准开放的文物保护单位。但对比楼兰的现状,会发现这种控制是无力的,楼兰的大门一直对金钱虚掩着。自从国内探险旅游兴起后,形形色色的,打着各种旗号的人--甚至包括一些档次非常高的精英人物都开始光顾这里,不毛之地几乎成了“热闹街市”,谁都想来征服楼兰,为人生寻找新的境界,你的生命上了层次,楼兰的灵魂开始哭泣。
金钱能解决很多问题,但却很难解决楼兰的保护问题,即使给了当地文保单位更充足的经费(如果国家拨款不足,甚至可以允许接受企业赞助),只要没有强力的监督与处罚措施,他们照样可能会把楼兰拿出去卖门票。从目前驻扎楼兰当地的文保工作者集体情况来看,他们大部分都是文保局雇来的临时工甚至农民工,具体职责就是收路费和向通风报信,而保护楼兰,我们需要更多真心热爱楼兰、研究楼兰的专业文保或者考古工作者,但楼兰条件如此艰苦,现在我国的考古人员又如此匮乏,不许以厚利,有几个肯来?招募民间文保志愿者或许是个解决办法,就像当年西藏保护藏羚羊的野牦牛队,但这恐怕需要制度上的创新,并且只能是个辅助手段。
与其眼看着楼兰消失,不如长久地遮上她的面纱,给楼兰以更严格的封闭与保护。虽然目前就有较严的审批程序,但还存在很多人治的因素,科学考察者可以进楼兰,给了钱不就是科学考察者?我以为,更严格的措施之一是实现总额控制,总额数按常年科考、文保需要酌定,在总额之内,有关机关当然仍有卖出名额的可能,但卖一个少一个,如因此耽误了正常科考更要承担责任。
为了子孙后代还能看到楼兰遗址,同时也请各路探险者们高抬贵脚,收一收各自的自然征服欲。
(注:文中所提《人民日报》记者,是去年的全国十大杰出青年的赵亚辉,作为他在大学里的同窗好友,我很为他的报道欣慰,他现在在西域艰难采访中,估计要几个月才能回家,顺祝他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