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时事评论 |
分类: “全本”乱评 |
最近,又有一段校园暴力视频见诸网络并被诸多媒体热炒,视频显示,地点在一个厕所里面,镜头一开始就是一名穿着校服的女生骂着脏话,一脚踹到一名女生身上,然后就是两三名女生跑上来轮流扇被殴女生耳光。被殴的女生被打过程她一直很少吭声,只是用手护着脸……有报道媒体详细地描述了视频内容细节,配有多幅截图,并分析道校园暴力女生化,原因是“野蛮女友吃香”云云。
先且不论这则新闻的社会意义及真实性如何,有一个后果是肯定的,那就是发布这则视频的网站访问量会有不少提升,而这段视频则会因为媒体的详细报道而被更多的人看到,包括青少年在内。
近一段时间来,随着摄像手机的普及、视频网站的增多,视频技术应用的“傻瓜化”,曝光于互联网的类似校园暴力视频比比皆是,内容大多是青少年之间残酷的殴打与辱骂,而每次此类视频出现,都有不少媒体闻风而动,在批判加考证的同时,详细描述细节,客观上扩大了视频的影响力与传播面。我们相信确实有媒体是抱持着义愤的态度进行报道,但我们也知道,肯定有不少媒体更感兴趣的是暴力与画面本身,“残酷青春”与“血色浪漫”,本身就是卖点之一,打个关注校园教育的幌子,就能堂而皇之的向大众贩卖。
就年龄来说,处于青春期的中小学生大部分心智尚未发育成熟,判断是非能力较成人为弱,且多有叛逆心理,在网络与媒体推动下,校园暴力视频的流行很容易被青少年们引为时尚,据调查,现在一些网络社区里、QQ群里,青少年经常互相传送类似暴力视频,有人并不对暴力视频反感,反而很乐意去“制造”出暴力视频,他们的形容是“超刺激”。甚至有人故意制造传播这类短片以博取眼球,如果媒体再不稍加节制,而是肆意炒作的话,只能把批判对象变为流行时尚,成为校园暴力泛滥的帮凶。
从监管角度讲,最近流行的校园暴力视频在暴力程度上可能够不上禁播的杠杠,但是,考虑到青少年群体的特殊,相关部门有必要给与特别的“照顾”。在国外就有比较极端的监管例子,去年底,由于一名学生用手机拍下了校园犯罪的场景并在网络上流传。导致希腊教育部专门发布一项命令,禁止全国所有小学和中学的学生在校园中使用手机,以维护正常的课堂秩序。
当然,起主要作用的还是媒体与网民的自律。在web2.0时代,个人化和去中心化的特质使信息发布不再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的“特权”,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生产者。政府由之前的监管一两台“摄像机”变为监管千万只“电子眼”,监管成本极大地提高,网民上传视频短片已无法完全寄望于政府的监管,在这种情况下,媒体就更要坚守新闻道德,克制炒作欲望,去伪存真,为社会公益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