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人文/历史快乐城市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 |
分类: “全本”乱评 |
城市归根到底是属于居民的,你热爱她就会呵护她、建设她、改善她,快乐的城市会使居民们更快乐,但快乐的居民才是决定城市气质的主导。 |
日前,《求是》杂志属下的《小康》杂志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一次调查,通过网友投票和专家评议评选了中国十大“快乐城市”,成都、杭州、青岛、大连、昆明、苏州、桂林、厦门、香港、大理入选。令组织者吃惊的是,在网民心目中,经济最发达的城市并不是最快乐的城市,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也不是最快乐的城市。上海、深圳、广州等大都市都没能入选。经济并不决定一切,富有并不一定快乐。这一评选结果实际上是对唯GDP论的又一次否定,同时也是对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再次肯定。
环视入选城市,我们会发现,他们大多环境干净优美,是不错的旅游城市,人们生活质量比较高,工作压力小。最典型的是以52.84%的得票率位居首位的成都市,居民选它的理由是:美丽、休闲、物美价廉、压力轻......,很显然,城市本身无所谓喜怒哀乐,快乐城市实际上承载的是居民在一座城市里生活所拥有的幸福总量。
快乐城市概念的出现,给城市者管理者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往,GDP是评价一座城市的硬指标,现在我们追求可持续发展,把环保放到了重要位置,但这些都是可以数字化管理的。而快乐城市注重的则是居民的幸福感,是一种感觉。你的居民可能月薪过万,但其中一多半都要还了还了银行的房贷;可能家家有汽车,但多数堵在路上;人人住在高楼大厦里,邻里却老死不相往来.......他们当然不会感到幸福。
针对人类幸福感的问题,上个世纪90年代初,联合国就提出了HDI指数,也就是人类发展指标。指出GDP仅代表了一种经济增长,并不代表人们在生活质量上的提高。人类社会发展的目标在于不断扩大人们的三种选择权。即过长寿而健康的生活;获得知识;得到适合生活水平的资源。这与我们当前所全力追求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一样,都是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
一个城市怎样才能变得更快乐?起重要作用的是城市的管理者,他们要以人为本,关注居民的快乐与幸福感,并在施政过程中处处予以体现。比如北京,他们在做加法,致力于建设宜居城市,我们可以将其视为对快乐城市的具化,宜居的当然也是快乐的;又比如,杭州,他们在做减法,“解决掉老百姓不幸福的方面,那么老百姓的幸福指数就会提高了”
。
一个城市怎样才能变得更快乐?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城市居民们。城市归根到底是属于居民的,你热爱她就会呵护她、建设她、改善她,快乐的城市会使居民们更快乐,但快乐的居民才是决定城市气质的主导。我们讲延安精神、香港精神、深圳精神,讲的都是城市居民的精神,成都市最快乐,成都的居民们肯定有其别具一格的快乐精神与气质。我们快乐了,我们的城市也能快乐!
【漫画由橘子(高赞民)同志倾力绘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