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的权重

标签:
杂谈 |
分类: 随笔 |
记得我高中时代的考试作文大多以议论文为主,这种体裁大都离不开“论点、论据、论证”这几个要素,大都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三步曲,大都离不开“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套路。只要观点正确切题、论证充分,办法可行,就算靠谱,考分也不会太低。只是这种写法很容易流于枯燥和八股,很难出彩。
后来有名师指点迷津:在保证既定“套路”的基础上,如果能给文章起一个或辛辣、或幽默、或诗意的标题,再通过排比、对偶、比喻、借代等手法,将文章润色得更有气势和说服力,更有趣味,就可以得高分。花香蝶自来,有一个引人入胜的好题目,读者才会有读下去进一步了解的欲望和冲动,文章便成功了一半。一言以蔽之,就是“题好一半文”。在后来的作文中这一招果然很奏效。一直到现在,我都对文章标题要求苛刻、精益求精。
“题好一半文”也有许多变奏曲:近些年国家都把“三农”问题作为中央一号文件,难道不是刻意的安排和引导?国家的用心良苦可见一斑。古有“家和万事兴”以及“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遗训,今有“发展才是硬道理”的硬道理。美国的一颗原子弹结束了二战,中国的两弹一星保稳了江山;
只要这种“先决因素”,或者说“第一印象”是文质相符的、是健康向上的,就值得肯定和发扬。它对影响人、事、物的整体来讲,都是一个不可小觑的权重,很多情况下甚至有决定全盘的效果。利用的好,它就可以给我们带来一些意外之喜:一套设计先进、配套给力、切实可行的调查方案或者方法制度,不仅执行起来便捷高效,而且更容易赢得支持和配合,这叫“计好一半统”;一名基层统计工作者如果热爱本职工作,能够从枯燥乏味的表山数海中找到快乐和亮点,善于总结和钻研,别人做到的我很容易地做好了,别人没做到的我有新突破,这种人的业绩大抵也不会差到哪里去,这叫“兴趣一半师”。退而求其次,即便自己能力有限,却态度端正、积极勤勉、任劳任怨、安贫乐道,也是值得尊敬的好同志。
台湾诗人余光中赞叹李白的一句诗最为经典: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还有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2011-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