惯性思“为”

标签:
杂谈 |
分类: 随笔 |
儿子曾出一“脑筋急转弯”:“小明的爸爸有三个儿子,老大叫大毛,老二叫二毛,请问老三叫什么?”我不假思索地说:“三毛呗”,儿子说:“错,答案一开始就告诉你了嘛!”由此,我想到以前一位朋友。这位朋友家庭条件优越,脚登“老人头”,腰扎“金利来”,身穿“富贵鸟”,一身的名牌。有一次他穿了件新羊毛衫,牌子没怎么听说过,他说猜猜多少钱,我说至少七八百吧,他说能买十件。
我讲这两个小故事的目的,主要是说,很多时候,很多情况下,我们都被惯性思维左右着。惯性思维有好处,也有坏处。好处是它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些“推理评判”,从而感知、认识一些人和事;坏处是往往一些人恰恰利用了我们的惯性思维,制造某种假象,让我们做出错误甚至截然相反的判断和结论。尤其在今天的商品社会,更应该注意和提防。
我有一朋友就是利用了大家的惯性思维,结果“聪明反被聪明误”,最后“进了局子”。一开始我对他印象还不错,他喜欢有事没事地请人吃个饭,看上去挺仗义,一度很风光。可时间一长,终于露出了狐狸尾巴。主要是因为他借了我的钱,追要了好几次都找不到人,最后是他父亲替他还的。认清真相后,我给他的“伎俩”做了如下总结:豪爽地请客吃饭并当场买单——取得好感和信任——借钱(数额不大)——按时还钱,巩固好感——借钱(数额较大)——“蒸发”。请客的钱想必也是借了来“拆了东墙补西墙”,最终孽债难填,难以自拔。
而我认识的一位领导,却截然相反,值得称道。她42岁就被破格提拔为省会城市的副市长,可谓位高权重,出入高级轿车,看上去很风光。可了解的人都知道,生活中的她低调得很。新房子住了三年都没装空调,穿着朴素,生活简约。见了认识的人总是主动打招呼,而且很和蔼、客气、谦虚。话到投机处,她能跟你聊上俩小时,没有一点官架子。乍看上去,就是一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中年妇女。我想她的升迁,除了符合要求的硬性条件以外,一定与良好的社会口碑分不开。这和某些领导“大气奢华”、“前呼后拥”、“老是板着脸”的形象形成了强烈对比和反差。
所以,我觉得,时下我们判断、认知一些人和事,光凭经验和习惯性的认识是不够的。常言道:“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我们既不要被表面印象所迷惑,盲目做出决定,更不要想当然,一下子把人看穿。而应该三思而后行。“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没把握的时候,要多渠道、长时间地观察。必要时不妨“留一手”,有备无患。
2009-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