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我记录我的情感梦想感冒/流感/疫苗健康 |
流感流行并不可怕
老人、儿童应重点做好预防,注射疫苗但不注意卫生等防护措施,同样有感染的危险。
流感流行季节可以从10月开始,一直持续到第二年7月。3~7月是流感高发季节。流感患者咳嗽或打喷嚏时产生的呼吸道飞沫会飘浮在空气中,然后传播给周围的人。流感的症状要比普通感冒严重,突然发病后高热(39℃~40℃)。老年人、儿童慢性心肺疾病患者等免疫力差的人更要警惕流感,对这些人来说,流感是重要的死亡诱因和原因。
增强抵抗力最重要
醋、凉茶、板蓝根、大蒜,甚至辣椒等在预防流感中起辅助作用,预防的根本是要增强自身的抵抗力,自身免疫力较差,病毒更容易侵蚀。生活作息要有规律,注意饮食均衡营养,加强适当锻炼,都可以提高抵抗力。
按国际规定,流感疫苗的主要成分包括3个流感病毒株,即甲3、甲1和乙型株,每年这3个病毒株根据WHO的推荐而有所变化。WHO和各国流感监测机构每年都要搜集流感病毒毒株信息,在此基础上提前几个月预测出下一个流感季节最有可能流行的流感病毒类型。
春季里来感冒增
除了人流感,感冒等呼吸道疾病也开始活跃。
感冒属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当前上呼吸道感染90%以上属病毒性,呼吸道病毒种类繁多且变异大。对付感冒需要大家从日常生活中做起,俗话说:春捂秋冻。早春天气寒冷,湿度高,这会直接影响到呼吸道粘膜防御病毒的功能,“春捂”就是减衣服不要过早或过快。还要注意勤洗手,开窗换气,老人和孩子要少去人多的公共场所。
作为流感来看往往要比普通感冒症状要重,普通感冒表现不发烧或者有些低烧,鼻塞、流鼻涕、嗓子疼,上呼吸道感染比较多。流感则不仅仅是流鼻涕、打喷嚏、咳嗽、嗓子疼,更重要的是发高烧、全身疼、没有劲,全身的疾病症状要重。
普通感冒可能也有一些传播,但是不会像流感的传染性那么强。如果一个人得感冒周边的人也分受影响,如果得了流感的话,可以引起较大面积的流行和暴发流行,所以流感的危害比感冒在某种程度上说要大得多。
大蒜大葱杀菌强身
专家介绍,大蒜大葱杀菌强身的作用已被大家所公认,因此适当吃些这些食物也利于增强抵抗力,预防流感。
大蒜中含有的辣素具有很强的杀菌能力,对病原菌和寄生虫都有良好的杀灭作用。可用来预防流感,防止伤口感染,辅助治疗感染性疾病。
每次l-4瓣为宜,过量食用会导致口舌、胃灼痛等问题。大蒜中的辣素有刺激作用,能使胃酸分泌过盛,胃肠道疾病特别是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忌食。
优质大蒜用手掂量时有沉甸甸的感觉,捏蒜瓣感觉丰满充实,同时干爽、无虫害、不抽薹、不开裂。生蒜宜编辫置于阴凉通风处,可存储4个月左右。
肺炎疫苗做辅助
由于流感病程长,容易使老年人、儿童出现肺炎等并发症,甚至造成死亡,有关专家建议人们,尤其是老年人在接种流感疫苗时,最好同时接种肺炎疫苗,可以减少肺炎的发生,降低死亡率。目前我国使用的是23价肺炎球菌多糖疫苗。它包含了主要引起肺炎和败血症的23种肺炎球菌,可对90%的肺炎球菌产生免疫力。接种后15天可产生保护性抗体,保护期为5年。接种肺炎疫苗需200多元,平均每年40元,加上流感疫苗,每年只需100元左右即可预防流感、肺炎。
该如何保护孩子?
近来的研究表明,2岁以下的儿童罹患流感后,由于流感的严重并发症而住院治疗的比例要明显高于年龄稍大的儿童。流感的并发症包括肺炎、脱水,这些使某些长期患有心脏病、哮喘、脑病等的儿童疾病恶化,发生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可导致死亡。
由于儿童感染流感以后的症状会更重,我们推荐儿童接种流感疫苗。日常照看2岁以下儿童者(包括父母、保姆、托幼机构的工作人员)也应接种流感疫苗。这对6个月以下的婴儿尤为重要,因为他们本身不适宜接种疫苗和服用抗病毒药物。
1.如果日常经常接触或者照看2岁以下儿童,应该接种流感疫苗。
2.尽量让您和您的孩子远离咳嗽或打喷嚏的人;不要用不干净的手揉擦眼睛,触摸鼻子或嘴。
3.如果您在托幼机构工作,生病以后请不要去工作,直到完全康复;尽量避免和孩子接触;在咳嗽和打喷嚏时用纸巾遮盖口鼻,用过的纸巾应丢弃到垃圾桶中;经常用水和肥皂洗手,如果没有水,可以用免水酒精洗手液擦拭。
4.密切留意身边的孩子是否有呼吸道疾病。如果出现发热(口温高于37.5℃,腋温高于37.8℃,肛温高于38℃)、呼吸道症状,或不如平时活跃,请立即带他们去医院就诊。
另外,家长在给孩子选择流感疫苗时,还要考虑,疫苗的类型是否适合孩子接种;孩子的年龄和疫苗的剂型和接种次数。流感疫苗有0.5毫升成人剂型和0.25毫升儿童剂型两种。出生不满6个月的孩子不能接种流感疫苗,6~35个月(三岁以下)儿童需要接种0.25毫升小剂型疫苗,需要接种两次,之间相隔4周时间。
根据卫生部《中国流行性感冒疫苗预防接种指导意见》推荐流感疫苗接种人群包括:
1.60岁以上人群;
2.慢性病患者及体弱多病者;
3.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人员,特别是一线工作人员;
4.小学生和幼儿园儿童;
5.养老院、老年人护理中心、托幼机构的工作人员;
6.服务行业从业人员,出租车司机,民航、铁路、公路交通的司乘人员、旅游服务从业人员等;
7.经常出差或到国内外旅行的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