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知地知

2025-10-30 07:10:12

        说起一个笑话事,当年作家刘心武曾经说,晚上做了个梦,梦见两句诗,意境优美,于是天明就赶紧记录下来了,“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这文章一经发表,马上有人指出来说,这不是宋朝黄庭坚的诗文原句么,一个字都不差。

        我是不信刘先生有意造假,只是他记乱了,小时候可能背过,记忆深刻且又模糊,结果梦里不经意又给迸出来,以为是自己心有灵犀、灵光乍现,被人点破后才恍然大悟。

        其实,我写了这么多年,发了那样多的牢骚议论,里边充斥着那样多的观点观念、理论结论,或者说头脑里诞生了各种各类稀奇古怪荒诞不经的念头,索性都就用笔墨给记录下来了,以为这就是自我的专利,其实结果是,你想到的,说过的每一句,人家早就研究过了,发表过了,只是自己要么没看到,要么看混淆了,记乱了,本质也许就是,直接给人家嫁接抄袭了。

        可以这样结论,我所有观点,就是这个世界上既有的观点,别人已经探讨过无数次的观点,现成的观点,没有一条一项属于自我的原创。

        就像刘心武的这句,不是他想当然的,是人家黄庭坚的。

        古诗句还有这类现像,一首诗写得好,被人传颂,结果就是,历朝历代,都有人在原诗的基础之上反复“锤炼”,反复“发表”,有时候一字不动,只改个标题,有时候动几个字,只节取其中最美的金句移植到自己的诗里,乃至于后人也许只知道改动过的诗稿,却渐渐遗忘掉了诗人本初的创作。

        我想,即便是我们学习并遵行的马克思主义,应该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必定在这之前,有形形色色的理论探索,这些东西感染到了一众智者仁人,然后在此基础之上不断发扬光大,这才形成了全面系统深刻的一套东西。

        马克思的全套东西,也绝不是终点。一本《资本论》,如果把洋洋洒洒的巨著浓缩成精华,也许只有核心的几句可以保留并传诸后世,剩余的,都是可以消除的水分。

        因为世界是变化的,人类是进步的,一切的一切,一分一秒,都不是原来的模样了,只有阶级存在,压迫存在,剩余价值存在,人类大同的目标存在,追求存在,这也许就足够了。

        搞文字的,跟研究科学理论的还有所不同。科学理念,提出来一丁点创新,都是非常非常不易的,因为一但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人类是要飞升一个甚至几个台阶的,人类从农业社会进入到工业时代,并且一次又一次的突破就是这样。而文创绝对没有这样的“显著”效果。

        你想想,马列主义多少年了,自有了实践以后,还再有没有更新的、脱胎换骨式的进步了?换句话说,如果我们不遵行原始马列主义了,还有没有一套更贴近却更完美的主义可以替换它了?

        有人说,毛泽东思想不是么?

        那么,如果这个思想是完美无缺的,那么今天我们完全照遵了么?

        如果我们没有百分百地继承衣钵,今天的又是什么主义呢?而且,今天的主义,是不是最合适且完美的呢?

        闭着眼睛都知道,可能也许适合了当下,但绝对不是最美好的那一种。

        那就赶紧研究发明啊,中国那么多的文化人、研究所、院校派系,都拿着高薪,吃着红利,整天埋头干些什么事情,有没有人,会在前人的肩膀上,眺望得更高更远呢?

        以为自我发明了一套什么全新的理论,结果才发现,只不过拾人牙慧,这世界早就有人议论过、践行过,没有形成主流,被所有人认可罢了。

        我也曾设想过未来人类的模样体制:阶级基本是一直存在下去的,直至人类的自然消亡。

        没有所谓的“共产主义”,那是永远走不到的“地平线”。因为永远没有“阶级消灭论”。人类永远不可能真正意义上的“大同”。

        黄金也许可以当成马桶,但并不能代表什么,因为总会有一种“黄金”,可以替代现有的金子。

        一切现实可行的理念,必须在阶级社会中践行。而我们需要永远追求的,就是阶级矛盾的不断化解,不要使之对立到爆炸的程度。

        对,任何社会,熵增是永远存在的,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直不断增长,好体制的作用就在于,能及时化解熵的肆意膨胀,就像高压锅的阀门一样,使社会更长时间处在一种安全稳定的状态当中。

        但结局是不那么美妙的,那就是,注定它会轰然炸裂,然后,社会激荡,再进入到下一轮回当中。这种社会轮替,会一直持续到人类灭亡时刻的来临。

        我闭着眼睛都知道,这绝对不是我的独创,一定有人反复说过,只是对与不对,那就天知地知了。

 

                                                          20251030日星期四上午649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前一篇: 中帝国主义 后一篇:少读《水浒》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