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时候上的“东方红”,中学六年又在“庆一中”,都是小镇最好的,没有只一,只有唯一。
  好在什么地方?
  总结一下:师资力量最好,学习环境最好。比方小学时候班主任兼语文老师是上海知青周瑞芬老师,数学老师是北京知青汪明敏老师,后来语文老师换了一个,又是北京知青任惠鹃老师。
  能想象那样小的地方,会有那样厉害的人物么?于我们这些土鳖仔来说,他们个个犹如天上的神明般存在。
  比方小时候教我们《常识》课那位矮矮胖胖的张连溪老师,居然后来是一位又教授我们高中物理的地区特级教师,这反差之大,一时恍惚,其实从哪个非常岁月里一路走过来的都知道,也算得上是“司空见惯”的稀松平常事情。
  另一个就是教学正规。该有的课程都有,该开的课程都开,音体美,还有各类业余运动队,比如篮球排球体操之类。
  小学每年春秋两季运动会,全校出动,雷打不动。平常注重深入附近工厂农村参观学习,这叫“社会实践”,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假期还组织有各类按区域划片的业余自修活动,我记得就有“老三篇”学习班、“《盐铁论》学习班”等等。
  还有,隔三差五,学校包场观看最时新的电影。名字且忽略不记。
  “一中”当时有地区首屈一指的图书馆,还有容量不小的书报杂志阅览室,这应该都是拿钱砸出来的。
  中学时候,学校组织了业余足球队,踢得热火朝天。体育课也很对应社会潮流,开启了“少林拳脚”课程。另外还有“文艺汇演”,各班各级参演节目,规模到了去包场去西峰剧院演出的程度。
  可以这样说,从升初中开始中,小学那种社会性的活动大为减少,开始一心一意专注于文化课程。整整六年里,从早操早自习,再到下午五、六点钟放学,几乎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一节都不曾缺席的。
  高中一度还新增加了晚课自习,只是时间比较短暂而已。
  单只说说我的音乐课。
  从几年级开始已经记忆不清楚了,想必应该就是一年级时候吧?然后一直到高中,音美才告一段落,算是彻底停止。
  小学吧,没有课本,老师是随性的,带一张抄好的歌谱报贴在黑板上,教唱半节课基本就人人会唱了,剩余时间讲故事,战斗的,童话的。
  所以,从某种角度说,音乐课是最受人期待欢迎的,效果也是最好的。
  那时候音乐课很时新,教唱的尽是街上流行的,电影插曲为重。比如,《红雨》里的“赤脚医生向阳花”,《创业》里的“满怀深情望北京”,“抬头望见北斗星,心中想念毛泽东”,《小螺号》里的“红小兵,学雷锋”“从小立志为人民”,《闪闪的红星》里的“小小竹排江中游”,还有“夜半三更哟,盼天明”。《决裂》里的“共大赞歌”,《阿夏河的秘密》里的“小山鹰飞得高,红卫兵志气高”。后来有《绣金匾》《交城的山,交城的水》,再到后来的“一条大河波浪宽”“红湖水浪打浪”“看天下人民都解放”,再到“松花江上”等等等等。
  听听,多不多,美不美,好不好,多么地美好,如有缺失,请我辈同学们一一补足。
  初中时候,音乐课正规起来,也有了十六开的大课本,老师却又不接地气起来,只会照本宣科,唱起“到瑞米,米麻米”,几年时间感觉有点不着调,浪费光阴的意思。
  印象最深刻的是,初二有段时间,音乐老师陈隆庚突然请假回上海探亲还是别的,换了一位更年轻帅气些的,名曰赵兴琪——因为他时尚,留大鬓角,穿牛仔裤或者喇叭裤,三接头尖皮鞋,还烫卷发戴有色哈蟆镜,跟社会上正在批评的那种港台“长毛”有得一拼,所以学生们并非恶意地给他起了个外号叫“赵老嫖”。
  赵老师另辟蹊径,不走寻常路,不看音乐课本,只是按自己的习惯教唱一些歌曲,仙乐一时飘飘,耳目为之一明。
  那几个月教唱的大致有《二月里来》《牧场上的家》《祖国大地美如花冠》《毕业歌》,等等等等,每一首都堪称经典中的经典,为此生必读必唱之曲。还是那句,如有缺失,同学们补之。
  他从不讲乐理,也不读简谱,直接开口唱,那时间的音乐课很是安静祥和,跟“陈铁匠”(隆庚)时候的吵杂如“冰火”二重。
  后来,就到上师专那两年了。本来这时候没什么音乐课,只是因为班上有几位年纪大一些的进修生,其中几位好事者,于每周四晚自习的时间教唱一些时尚流行歌曲以示轻松,没曾想受到全班同学热烈欢迎。主教者是三十多岁的进修生张志诚老师。
  那时间学来的有《血染的风采》《十五的月亮》《望星空》《共青团员之歌》,如此等等。不足请补充。
  也不学视唱,张口就来,大家伙十九二十来岁血气方刚,一时也唱到热血沸腾不能自已。
  我,永远难忘人生的三段式经历,小学时候贾老师,还有另一位扎小辫子的年轻女知青老师,教给我的那些难忘的经典影视歌曲。
  还有初中赵老师,那几个月短暂的视听盛宴,像是《毕业歌》那种:
  同学们大家起来
  担负起天下的兴亡
  听吧,满耳是大众的嗟伤
  看吧,一年年国土的沦丧
  我们是要选择战还是降
  我们要做主人去拼死在疆场
  我们不愿做奴隶而青云直上
  我们今天是桃李芬芳
  明天是社会的栋梁
  我们今天弦歌在一堂
  明天要掀起民族自救的巨浪
  巨浪巨浪不断地增涨
  同学们同学们,快拿出力量
  担负起天下的兴亡
  巨浪巨浪不断地增涨
  同学们同学们,快拿出力量
  担负起天下的兴亡 
 
  还有师专时候张老师,你教唱的《共青团员之歌》:
  听吧,战斗的号角发出警报
  穿好军装拿起武器
  青年团员们集合起来踏上征途
  万众一心保卫国家
  我们再见了亲爱的妈妈
  请你吻别你的儿子吧
  再见吧 妈妈
  别难过 莫悲伤
  祝福我们一路平安吧
  再见了亲爱的故乡
  胜利星会照耀我们
  再见吧 妈妈
  别难过 莫悲伤
  祝福我们一路平安吧
 
  我这辈子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什么才是保守初心,我想,那时候可能已经就暗自指定了的。虽能不忘,只是略有愧疚,不能以身相许,投身洪流。
 
                         2025年7月2日星期三下午4时4分
 
             
            
            
                        
            
            
美好时光
小学时候上的“东方红”,中学六年又在“庆一中”,都是小镇最好的,没有只一,只有唯一。
好在什么地方?
总结一下:师资力量最好,学习环境最好。比方小学时候班主任兼语文老师是上海知青周瑞芬老师,数学老师是北京知青汪明敏老师,后来语文老师换了一个,又是北京知青任惠鹃老师。
能想象那样小的地方,会有那样厉害的人物么?于我们这些土鳖仔来说,他们个个犹如天上的神明般存在。
比方小时候教我们《常识》课那位矮矮胖胖的张连溪老师,居然后来是一位又教授我们高中物理的地区特级教师,这反差之大,一时恍惚,其实从哪个非常岁月里一路走过来的都知道,也算得上是“司空见惯”的稀松平常事情。
另一个就是教学正规。该有的课程都有,该开的课程都开,音体美,还有各类业余运动队,比如篮球排球体操之类。
小学每年春秋两季运动会,全校出动,雷打不动。平常注重深入附近工厂农村参观学习,这叫“社会实践”,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假期还组织有各类按区域划片的业余自修活动,我记得就有“老三篇”学习班、“《盐铁论》学习班”等等。
还有,隔三差五,学校包场观看最时新的电影。名字且忽略不记。
“一中”当时有地区首屈一指的图书馆,还有容量不小的书报杂志阅览室,这应该都是拿钱砸出来的。
中学时候,学校组织了业余足球队,踢得热火朝天。体育课也很对应社会潮流,开启了“少林拳脚”课程。另外还有“文艺汇演”,各班各级参演节目,规模到了去包场去西峰剧院演出的程度。
可以这样说,从升初中开始中,小学那种社会性的活动大为减少,开始一心一意专注于文化课程。整整六年里,从早操早自习,再到下午五、六点钟放学,几乎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一节都不曾缺席的。
高中一度还新增加了晚课自习,只是时间比较短暂而已。
单只说说我的音乐课。
从几年级开始已经记忆不清楚了,想必应该就是一年级时候吧?然后一直到高中,音美才告一段落,算是彻底停止。
小学吧,没有课本,老师是随性的,带一张抄好的歌谱报贴在黑板上,教唱半节课基本就人人会唱了,剩余时间讲故事,战斗的,童话的。
所以,从某种角度说,音乐课是最受人期待欢迎的,效果也是最好的。
那时候音乐课很时新,教唱的尽是街上流行的,电影插曲为重。比如,《红雨》里的“赤脚医生向阳花”,《创业》里的“满怀深情望北京”,“抬头望见北斗星,心中想念毛泽东”,《小螺号》里的“红小兵,学雷锋”“从小立志为人民”,《闪闪的红星》里的“小小竹排江中游”,还有“夜半三更哟,盼天明”。《决裂》里的“共大赞歌”,《阿夏河的秘密》里的“小山鹰飞得高,红卫兵志气高”。后来有《绣金匾》《交城的山,交城的水》,再到后来的“一条大河波浪宽”“红湖水浪打浪”“看天下人民都解放”,再到“松花江上”等等等等。
听听,多不多,美不美,好不好,多么地美好,如有缺失,请我辈同学们一一补足。
初中时候,音乐课正规起来,也有了十六开的大课本,老师却又不接地气起来,只会照本宣科,唱起“到瑞米,米麻米”,几年时间感觉有点不着调,浪费光阴的意思。
印象最深刻的是,初二有段时间,音乐老师陈隆庚突然请假回上海探亲还是别的,换了一位更年轻帅气些的,名曰赵兴琪——因为他时尚,留大鬓角,穿牛仔裤或者喇叭裤,三接头尖皮鞋,还烫卷发戴有色哈蟆镜,跟社会上正在批评的那种港台“长毛”有得一拼,所以学生们并非恶意地给他起了个外号叫“赵老嫖”。
赵老师另辟蹊径,不走寻常路,不看音乐课本,只是按自己的习惯教唱一些歌曲,仙乐一时飘飘,耳目为之一明。
那几个月教唱的大致有《二月里来》《牧场上的家》《祖国大地美如花冠》《毕业歌》,等等等等,每一首都堪称经典中的经典,为此生必读必唱之曲。还是那句,如有缺失,同学们补之。
他从不讲乐理,也不读简谱,直接开口唱,那时间的音乐课很是安静祥和,跟“陈铁匠”(隆庚)时候的吵杂如“冰火”二重。
后来,就到上师专那两年了。本来这时候没什么音乐课,只是因为班上有几位年纪大一些的进修生,其中几位好事者,于每周四晚自习的时间教唱一些时尚流行歌曲以示轻松,没曾想受到全班同学热烈欢迎。主教者是三十多岁的进修生张志诚老师。
那时间学来的有《血染的风采》《十五的月亮》《望星空》《共青团员之歌》,如此等等。不足请补充。
也不学视唱,张口就来,大家伙十九二十来岁血气方刚,一时也唱到热血沸腾不能自已。
我,永远难忘人生的三段式经历,小学时候贾老师,还有另一位扎小辫子的年轻女知青老师,教给我的那些难忘的经典影视歌曲。
还有初中赵老师,那几个月短暂的视听盛宴,像是《毕业歌》那种:
同学们大家起来
担负起天下的兴亡
听吧,满耳是大众的嗟伤
看吧,一年年国土的沦丧
我们是要选择战还是降
我们要做主人去拼死在疆场
我们不愿做奴隶而青云直上
我们今天是桃李芬芳
明天是社会的栋梁
我们今天弦歌在一堂
明天要掀起民族自救的巨浪
巨浪巨浪不断地增涨
同学们同学们,快拿出力量
担负起天下的兴亡
巨浪巨浪不断地增涨
同学们同学们,快拿出力量
担负起天下的兴亡
还有师专时候张老师,你教唱的《共青团员之歌》:
听吧,战斗的号角发出警报
穿好军装拿起武器
青年团员们集合起来踏上征途
万众一心保卫国家
我们再见了亲爱的妈妈
请你吻别你的儿子吧
再见吧 妈妈
别难过 莫悲伤
祝福我们一路平安吧
再见了亲爱的故乡
胜利星会照耀我们
再见吧 妈妈
别难过 莫悲伤
祝福我们一路平安吧
我这辈子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什么才是保守初心,我想,那时候可能已经就暗自指定了的。虽能不忘,只是略有愧疚,不能以身相许,投身洪流。
2025年7月2日星期三下午4时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