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泊的生命
2025-02-26 07:11:43
我的籍贯一般写成甘南卓尼,虽然我每一次写到时都在心里抵触。
籍贯又算是什么呢?祖辈漂泊的最后一站驻地——祖辈,及父亲小时候生长过的地方。
父亲二十多岁离乡求学,然后便再也没有回去,父亲人生最后一站驻地是陇东庆阳。
我在陇东生,陇东长,一天甘南都没接触。所以,心目中的故乡便顺理成章,成为庆阳。或者,西峰。
西峰是座小镇,当年人口刚刚过万,算是当年庆阳地区七县首府之地。由此可见那个年代能有多穷,庆阳首善之地,居然只有区区万把人口,全镇一条长街,一座电影院、一座剧院、几处商店、一家大众澡堂、南北二处幼儿园、三处小学、三处中学、七八家中等教育学校(为什么单单中级学校如此众多,方家可以尽情脑补),另有数十家各级工厂,好一派田园中的宁静乡镇。
庆阳七县那时候加起来应该就能有二百多万人口。
后来,小镇升级为“西峰市”(县级)再到现在的“西峰区”(县级区)了,人口飙升到三四十万,妥妥的高楼林立,灯火霓虹,棋盘阔路,车水马龙,而整个庆阳地区仍然还是只有二百多万人。四十多年以来,城镇化率有多高,可以想象一下。七县中各县的城镇人口,还有各乡各镇,都如此按比例膨胀,纯纯蹲守在农村的,确实已经不多了。
说说这辈子,其实也简单。小时候住在西峰镇炮台巷十三号、十二号,一住十四年。这十四年,承载了大半辈子的回忆,因为它包含了我的幼年、童年、少年再到青年。几乎所有难忘的记忆,生命中珍重的姥姥。这是人生中最可宝贵不可磨却的十几年。
然后搬家去了南头的医院家属院,三年时间。
然后工作去了兰州,在乡下工作单位一住又是十四年。
然后,又搬家到了兰州市,在本小区,一住便是二十多年。
真心不知道自己的故乡是在哪里了,如果自己的孩子也填写籍贯,写哪里为好呢?
我喜欢小镇,喜欢炮台巷子,喜欢十二号十三号大院,这是毋庸置疑的。那时候人小,人最单纯,思想最干净,对外界最好奇,和我一起成长的所有,都如同白纸一张,所以才赞美,所以才回味。
然后就是家属院的三年了。
最不待见的,其实就是乡村的十来年。
最容易忽视的,就是兰州这二十多年。
为什么说最容易忽视呢?因为二十多年如一日。如果小孩子也从小生长在这里,这里一定会变成他心目中的圣地“炮台巷子”。而对于已经无所谓的我们来说,则真心无所谓,天天进进出出,却几乎没有什么新鲜事情发生,日复一日,所经所历,都是同样的老狐狸,都在同一座山上混,也就如此索然乏味地“行行重行行”着。
我的故乡,就写庆阳西峰吧。再具体一点,写成“炮台巷子”也行,这个我认。至于兰州,是以后孩子们书写的籍贯吧。可能到哪时间,他们几乎会忘了,他的根其实是在甘南,他们是纯正的甘南人。
也不对,因为我们的家谱里写着,我们是从大明初期的应天府竹丝巷集体迁徙到甘南的,我们是大明应天府人。
这只是留在梦里的一种回忆罢了。所谓故乡,就是“父辈漂泊的最后一站驻地”,这话没毛病。
2025年2月26日星期三上午6时47分
漂泊的生命
我的籍贯一般写成甘南卓尼,虽然我每一次写到时都在心里抵触。
籍贯又算是什么呢?祖辈漂泊的最后一站驻地——祖辈,及父亲小时候生长过的地方。
父亲二十多岁离乡求学,然后便再也没有回去,父亲人生最后一站驻地是陇东庆阳。
我在陇东生,陇东长,一天甘南都没接触。所以,心目中的故乡便顺理成章,成为庆阳。或者,西峰。
西峰是座小镇,当年人口刚刚过万,算是当年庆阳地区七县首府之地。由此可见那个年代能有多穷,庆阳首善之地,居然只有区区万把人口,全镇一条长街,一座电影院、一座剧院、几处商店、一家大众澡堂、南北二处幼儿园、三处小学、三处中学、七八家中等教育学校(为什么单单中级学校如此众多,方家可以尽情脑补),另有数十家各级工厂,好一派田园中的宁静乡镇。
庆阳七县那时候加起来应该就能有二百多万人口。
后来,小镇升级为“西峰市”(县级)再到现在的“西峰区”(县级区)了,人口飙升到三四十万,妥妥的高楼林立,灯火霓虹,棋盘阔路,车水马龙,而整个庆阳地区仍然还是只有二百多万人。四十多年以来,城镇化率有多高,可以想象一下。七县中各县的城镇人口,还有各乡各镇,都如此按比例膨胀,纯纯蹲守在农村的,确实已经不多了。
说说这辈子,其实也简单。小时候住在西峰镇炮台巷十三号、十二号,一住十四年。这十四年,承载了大半辈子的回忆,因为它包含了我的幼年、童年、少年再到青年。几乎所有难忘的记忆,生命中珍重的姥姥。这是人生中最可宝贵不可磨却的十几年。
然后搬家去了南头的医院家属院,三年时间。
然后工作去了兰州,在乡下工作单位一住又是十四年。
然后,又搬家到了兰州市,在本小区,一住便是二十多年。
真心不知道自己的故乡是在哪里了,如果自己的孩子也填写籍贯,写哪里为好呢?
我喜欢小镇,喜欢炮台巷子,喜欢十二号十三号大院,这是毋庸置疑的。那时候人小,人最单纯,思想最干净,对外界最好奇,和我一起成长的所有,都如同白纸一张,所以才赞美,所以才回味。
然后就是家属院的三年了。
最不待见的,其实就是乡村的十来年。
最容易忽视的,就是兰州这二十多年。
为什么说最容易忽视呢?因为二十多年如一日。如果小孩子也从小生长在这里,这里一定会变成他心目中的圣地“炮台巷子”。而对于已经无所谓的我们来说,则真心无所谓,天天进进出出,却几乎没有什么新鲜事情发生,日复一日,所经所历,都是同样的老狐狸,都在同一座山上混,也就如此索然乏味地“行行重行行”着。
我的故乡,就写庆阳西峰吧。再具体一点,写成“炮台巷子”也行,这个我认。至于兰州,是以后孩子们书写的籍贯吧。可能到哪时间,他们几乎会忘了,他的根其实是在甘南,他们是纯正的甘南人。
也不对,因为我们的家谱里写着,我们是从大明初期的应天府竹丝巷集体迁徙到甘南的,我们是大明应天府人。
这只是留在梦里的一种回忆罢了。所谓故乡,就是“父辈漂泊的最后一站驻地”,这话没毛病。
2025年2月26日星期三上午6时47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