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无后来人
2024-06-19 07:00:25
小时候烦听京戏,又避免不了它的无孔不入。因为,它就在那里。
在家里墙上的张贴画上,在手头随处能见的书上连环画上,在街头巷尾的海报里,更在一场又一场的样板戏中。
爱看电影,样板戏也是电影,而且更多,想看也得看,不看也得看,三天两头看,非看不可的那种。
过去看样板戏,唱腔啥的没听出来,尽看了戏里人物打扮,好人坏人,还有他们手里拿的各式家伙,长的短的,最喜欢打斗的,一般都要到影片最后头。
文式的样板戏是最不受欢迎的,比如《龙江颂》《海港》,去了几乎都是发瞌睡,这也是小伙伴们最少谈论的几出。大家嘴里都是《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沙家滨》《杜鹃山》这些。
隐隐约约觉得父亲应该是深深喜欢京剧的,虽然他从没当我们面哼唱过、流露表现过。但家里总有歌曲集,有闲置的一把二胡,有口琴,另外,父亲还领过我去看一场我并不喜欢的京剧《战洪州》。
小时候喜欢相互学诵的桥段是:
李勇奇的“八年了,别提它!”
杨子荣的“天王盖地虎,宝塔镇河妖。脸红什么?精神焕发!怎么又黄了?防冷涂得腊。”
还有阿庆嫂的“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来的都是客,全凭嘴一张。”
要论打,“奇袭白虎团部”那一折是很精采的,“除夕夜聚歼威虎厅”也是不错。
那时候,人人都会来上几句,比如“大吊车,真厉害,沉重的钢铁,它轻轻一抓就起来。”
或者是:“临行喝妈,一碗酒,浑身是胆,雄纠纠。”
但是,零零总总,对京剧的喜欢是完全提不到的,远不如一场《侦察兵》或者《闪闪的红星》来的起劲,让人回味无穷。
真正意义上的,对这国粹有了感觉,甚至说有了感情,那都是工作以后的事情了。有了录音机,有了磁带,真正再次听起了杨春霞的《杜鹃山》,这才突然觉得又是一番风味,简直堪比天外之音。以前最烦京戏里的旦角,女声女气,妖里妖怪的,从杨春霞起,完全改变。此一时才惊为天人。
这至少证明,我也开始渐渐入门了。
以后就多了,特别是一些传统的京戏经典段子,门派,人物。但说实话,样板戏还真是最高峰,经典中的经典。这都是什么时代创造的什么一流人物啊。
直到几十岁,有一次偶然听到了李丽芳大师在《海港》里的一段,《忠于人民忠于党》,又一次被深深震撼,到了无以复论的程度,只能跪拜,更无敢评论。
京剧艺术简直就是宝藏,这辈子入手早,深入晚,再怎么也追赶不上了,只能聊以慰心。
我真正喜欢上秦腔艺术也是在工作以后了,更不差于京戏,也是像翻山一样,一层又一层式的递进中。可惜,有什么用?后来者,能有几人会几十年如一日,喜欢这样旁门左道的艺术呢?
他们是电玩游戏的一代人。从种群论,这算是中华文明转折式的一个分界点吧。
2024年6月19日星期三上午6时51分
再无后来人
小时候烦听京戏,又避免不了它的无孔不入。因为,它就在那里。
在家里墙上的张贴画上,在手头随处能见的书上连环画上,在街头巷尾的海报里,更在一场又一场的样板戏中。
爱看电影,样板戏也是电影,而且更多,想看也得看,不看也得看,三天两头看,非看不可的那种。
过去看样板戏,唱腔啥的没听出来,尽看了戏里人物打扮,好人坏人,还有他们手里拿的各式家伙,长的短的,最喜欢打斗的,一般都要到影片最后头。
文式的样板戏是最不受欢迎的,比如《龙江颂》《海港》,去了几乎都是发瞌睡,这也是小伙伴们最少谈论的几出。大家嘴里都是《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沙家滨》《杜鹃山》这些。
隐隐约约觉得父亲应该是深深喜欢京剧的,虽然他从没当我们面哼唱过、流露表现过。但家里总有歌曲集,有闲置的一把二胡,有口琴,另外,父亲还领过我去看一场我并不喜欢的京剧《战洪州》。
小时候喜欢相互学诵的桥段是:
李勇奇的“八年了,别提它!”
杨子荣的“天王盖地虎,宝塔镇河妖。脸红什么?精神焕发!怎么又黄了?防冷涂得腊。”
还有阿庆嫂的“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来的都是客,全凭嘴一张。”
要论打,“奇袭白虎团部”那一折是很精采的,“除夕夜聚歼威虎厅”也是不错。
那时候,人人都会来上几句,比如“大吊车,真厉害,沉重的钢铁,它轻轻一抓就起来。”
或者是:“临行喝妈,一碗酒,浑身是胆,雄纠纠。”
但是,零零总总,对京剧的喜欢是完全提不到的,远不如一场《侦察兵》或者《闪闪的红星》来的起劲,让人回味无穷。
真正意义上的,对这国粹有了感觉,甚至说有了感情,那都是工作以后的事情了。有了录音机,有了磁带,真正再次听起了杨春霞的《杜鹃山》,这才突然觉得又是一番风味,简直堪比天外之音。以前最烦京戏里的旦角,女声女气,妖里妖怪的,从杨春霞起,完全改变。此一时才惊为天人。
这至少证明,我也开始渐渐入门了。
以后就多了,特别是一些传统的京戏经典段子,门派,人物。但说实话,样板戏还真是最高峰,经典中的经典。这都是什么时代创造的什么一流人物啊。
直到几十岁,有一次偶然听到了李丽芳大师在《海港》里的一段,《忠于人民忠于党》,又一次被深深震撼,到了无以复论的程度,只能跪拜,更无敢评论。
京剧艺术简直就是宝藏,这辈子入手早,深入晚,再怎么也追赶不上了,只能聊以慰心。
我真正喜欢上秦腔艺术也是在工作以后了,更不差于京戏,也是像翻山一样,一层又一层式的递进中。可惜,有什么用?后来者,能有几人会几十年如一日,喜欢这样旁门左道的艺术呢?
他们是电玩游戏的一代人。从种群论,这算是中华文明转折式的一个分界点吧。
2024年6月19日星期三上午6时5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