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代差
2024-06-18 06:33:27
少年不知愁滋味,还真是。我的少年时代里几乎就只有两个字:
吃,玩。
玩累了,倒头就睡。睡起来了,当然是怎么玩。
至于所谓的学习,那都退而其次,无所谓。
前边说过,一年就惦记几个节日,几个节日里,就惦记吃什么,怎么吃。问题是,这些年从来都不知道,我家里的吃食,一样一样都是怎么来的。
当然是买来的,从哪里弄,钱又怎么一分一分挣,一无所知。
比如说端午节的棕子,棕叶是我亲自去摘的,但是包棕子的糯米呢?还有,那一点宝贵的蜂蜜又是怎么从天上掉下来恰好又接住的呢?
应该都是我的父亲,但我现在百思不得其解,父亲是怎么一点一点给我们淘换来这些食材的。
我对父亲的世界,几乎一无所知。能知道的,他就是一大夫,每天早出晚归地上班,有时候带上一只铝制的饭盒子,装一点最寻常不过的吃食。
后来,我们家里陆陆续续也买了些大件,比如七十年代中期买了一辆飞鸽牌加重自行车,那次的印象也很深,父亲喜欢得不得了,用黄色的塑料带全身包裹起来,这成了家里最宝贵的一样东西。
家里又陆续买了缝纫机,母亲买了一辆二六轻便车,八四年搬楼房的时候,全家上阵,去小镇近郊的一家地坑院里搬运定制的土沙发,这是有生以来坐过最舒服的椅子。后来还有五件套的新式家俱。
说这些干什么?那意思是,我现在能回忆起来的,要么只有搬运,要么只有突然感觉家里有了某样东西,这中间,一定是父母亲在我们丝毫不知晓的情况下,一趟一趟奔跑,打问,定制,看样,最后才有了这样的结局。
还有那几斤过节的米面油,他们一定知道最新的政策,而且顺利买回来,这才有了一个充实而甜蜜的,有吃有喝的节日。
父亲的世界在我的头脑里是一片空白的,而我的世界里,从来都没有长辈人。两辈子从来不互通有无,互不谈论,两不交流,父是父,子是子。
记忆中的父亲,不打牌,不交友,不看电影不娱乐,几乎不缺席每一个夜晚,都陪伴在身边监督学习,这才是最令人绝望的。
父亲要求我们的只有两个字:学习!
而我们要求自己的,也只有两个字:吃,玩!
这些几乎就是我成长的全部了。
今天回想起来,我们早已经身为人父,早早就拥有了一个标准的“疲惫中年”,知道了上有老下有小自己一刻都不敢停歇。对待晚生后辈们,是不是还是当年那一套呢?儿女们不知道我们一天想些什么,干些啥子,愁些什么而又快乐于哪里。而对于孩子们,我们从来没有深度介入过,亦不知他们内心所想,天天所喜,甚至在刻意鄙视和回避,更不可能尝试着与他们同流合污。时代虽然大变样了,但两辈子内心的隔阂,似乎是永远不变的,我们一如继往地劳顿着,而他们照例没心没肺,这就是所谓“中国式的代差”吧。
2024年6月18日星期二上午6时20分
中国式代差
少年不知愁滋味,还真是。我的少年时代里几乎就只有两个字:
吃,玩。
玩累了,倒头就睡。睡起来了,当然是怎么玩。
至于所谓的学习,那都退而其次,无所谓。
前边说过,一年就惦记几个节日,几个节日里,就惦记吃什么,怎么吃。问题是,这些年从来都不知道,我家里的吃食,一样一样都是怎么来的。
当然是买来的,从哪里弄,钱又怎么一分一分挣,一无所知。
比如说端午节的棕子,棕叶是我亲自去摘的,但是包棕子的糯米呢?还有,那一点宝贵的蜂蜜又是怎么从天上掉下来恰好又接住的呢?
应该都是我的父亲,但我现在百思不得其解,父亲是怎么一点一点给我们淘换来这些食材的。
我对父亲的世界,几乎一无所知。能知道的,他就是一大夫,每天早出晚归地上班,有时候带上一只铝制的饭盒子,装一点最寻常不过的吃食。
后来,我们家里陆陆续续也买了些大件,比如七十年代中期买了一辆飞鸽牌加重自行车,那次的印象也很深,父亲喜欢得不得了,用黄色的塑料带全身包裹起来,这成了家里最宝贵的一样东西。
家里又陆续买了缝纫机,母亲买了一辆二六轻便车,八四年搬楼房的时候,全家上阵,去小镇近郊的一家地坑院里搬运定制的土沙发,这是有生以来坐过最舒服的椅子。后来还有五件套的新式家俱。
说这些干什么?那意思是,我现在能回忆起来的,要么只有搬运,要么只有突然感觉家里有了某样东西,这中间,一定是父母亲在我们丝毫不知晓的情况下,一趟一趟奔跑,打问,定制,看样,最后才有了这样的结局。
还有那几斤过节的米面油,他们一定知道最新的政策,而且顺利买回来,这才有了一个充实而甜蜜的,有吃有喝的节日。
父亲的世界在我的头脑里是一片空白的,而我的世界里,从来都没有长辈人。两辈子从来不互通有无,互不谈论,两不交流,父是父,子是子。
记忆中的父亲,不打牌,不交友,不看电影不娱乐,几乎不缺席每一个夜晚,都陪伴在身边监督学习,这才是最令人绝望的。
父亲要求我们的只有两个字:学习!
而我们要求自己的,也只有两个字:吃,玩!
这些几乎就是我成长的全部了。
今天回想起来,我们早已经身为人父,早早就拥有了一个标准的“疲惫中年”,知道了上有老下有小自己一刻都不敢停歇。对待晚生后辈们,是不是还是当年那一套呢?儿女们不知道我们一天想些什么,干些啥子,愁些什么而又快乐于哪里。而对于孩子们,我们从来没有深度介入过,亦不知他们内心所想,天天所喜,甚至在刻意鄙视和回避,更不可能尝试着与他们同流合污。时代虽然大变样了,但两辈子内心的隔阂,似乎是永远不变的,我们一如继往地劳顿着,而他们照例没心没肺,这就是所谓“中国式的代差”吧。
2024年6月18日星期二上午6时2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