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老院的故事

2022-11-05 21:13:20

  西峰城南保卫部巷子算是条能行汽车的干支路,在孩子们眼里主要有三大单位,公安处、农副公司,还有养老院。一路高墙矗立,鲜有零星住户。

  从炮台巷子沿一条小路可直达这条街巷,加上不远处我们的东方红小学,都算成是城东南片区的。

  小时候,养老院可是大大有名,这是建在东门队边上一大片一砖到顶的整装瓦房区,紧挨着大片大片麦子地,大院方方正正垒起土墙,里边大概能有十来排坐北朝南的房子,每排瓦房都被分割成三、四个宽畅的独立小院,住的都是离退休的老干部,有老红军,也有老八路,富贵逼人不怒自威的那种。

  这大院很阔大,很像后来很火的电视剧《激情燃烧的岁月》里,退了休的那老两口子住的,门前有地,种菜养花都很便宜。

  如果说炮台巷住的是普通老百姓,还有东门队上的农家子弟,属于北京城南大栅栏,那么这养老院就绝对算得起老北京的“北城区”后海沿了。

  养老院里当然也住有我们的同龄人,我就认识两位,一位叫三毛,一位叫杨兴宁,都比我大上三、四岁,算是我哥的同龄人,跟着混久了,也就跟我们玩在一起。

  三毛比较安静,内敛沉稳,也许家里书多看的也多,小时候尽缠着听他讲薛仁贵征东征西了,现在回想也是极大的享受。他家里明显有钱,他哥老毛曾经买来各种小玩意儿自己组装出来一台收音机,还有,他们自己缠电机,搞出来一台电动小轮船在大洗衣盆里转悠,真是开了眼界了。

  杨兴宁算起来跟我家还有点渊源,他亲姑姑,我们都直呼其名叫她“高俊琴阿姨”,跟我妈妈一起在环县生活过,早就熟识,跟我妈算是志同道合的朋友。说起来直让人嘘唏,虽然高阿姨的父亲是真正的老革命,她男人也当过环县县长,可她一辈子就是个村里阿姨,没上过一天班,领过一天工资,当年那辈人可敬不可敬?

  炮台巷的老炮儿,住我家对面的陈晓辉,见了杨兴宁也得低头纳奉。我就记述一件小事:知道杨兴宁快过生日了,炮台巷的所有半大不小的孩子们都动员起来,每个人都捐献出自己最心爱的用烟盒子折叠成的三角板,装满整整一鞋盒子,然后拿一块青砖磨平,刻上生日快乐几个字,一起捧着举彩旗敲锣打鼓上养老院献寿。

  这真是大有文革遗风,老子英雄儿好汉的架势。好在当年的养老院大门随便进,也没什么把门站岗这一说,比起现在来精神文明多了。

  养老院最里边还有一片荒地,安置了一门退役榴弹炮,这算是对当年荣誉军人们的一种慰藉吧,成了小孩子们攀爬的玩物。至于养老院里都养活着一帮什么人,或者说,杨兴宁的爷爷是老红军还是老八路,三毛的姥爷究竟是干什么的,我们一概无知,小孩子谁关心这个呢?进门直冲进去就是寻孩子,谁还多看一眼老头老太太们呢?

  有一个同类对比可做参考:我们炮台巷有位老同志,某年月与还是初中生的我闲聊了会,听说他是延安抗大出来的,我问延安是不是有辆中吉普,是老人家坐的,他表示很惊奇,然后问我是怎么知道的?我还说这是陈嘉庚送给老人家的,原来是辆救护车,他更是啧啧称奇。当年以他的资格,是无缘住进养老大院的。

  还有,八六年我以在校学生的身份上华池县智力扶贫,也曾参观过华池小县的光荣院,就类似西峰的养老院,里边住着一帮无依无靠的荣誉老人,其中居然有与兰花老人同一党小组的抗日老战士,还有跟高某人一起战斗过的老红军机枪射手,提起来还一口一个“高麻子”。

  真无愧于陕甘宁革命老区,此处地灵人杰、藏龙卧虎是也。

  还是绕回到西峰养老院,某天在养老院里放映电影,名字就叫《第八个是铜像》,整部片了阴森鬼气,看着个个人不像人,鬼不像鬼的,这是因为我们很少看见外国人,见了极度不适的缘故,再加上抬一具铜像,像是抬了具尸体,这大黑夜的吓个半死。

  所以,我一直对这部电影没有过好感,听这名字就很来气头疼。我想,这大院里的老人们,能看懂的怕是也没有几个吧。

  今天重温老片,才发现其实这片子整个倒述、片断式的插述回忆,其艺术手法在当时是很潮流先进的,无奈我们太土,太落后,也太年幼无知,把好东西活活糟蹋了一辈了。

 

                   2022-11-058:12:21 PM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前一篇: 木钵寨下 后一篇:自我轮回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