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中国

2022-09-09 09:13:35

  有一种贫困叫“中国式的贫困”,那可真叫贫困啊。面朝黄土背朝天,吃了上顿没下顿;一年只有半年粮,全家只存一条裤。交通靠走,通讯靠吼,治安靠狗,取暖靠抖。看看有限的影视资料,看看几十年前,以前,中国人都是一种什么样的衣食住行。

  甚至连伟人都要号召:闲时吃稀,忙时吃干。知识青年下到农村去劳动,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多么惜荒无奈不得已的事情。

  当年许多外国人到了首都北京以后的感慨是:这就是个大农村。这还是中国的首善之区。

  我八八年第一次去北京,北京还是很小的,基本就是解放前北京城区的模样,平房,小巷,四合院,缺少高楼大厦,那怕是最繁华的王府井,也像个农村大集市,到处的流动彩车加京大妈的大声吆喝叫卖,东安市场更像是个杂货铺子。

  你这样想,一个封闭起来的国家,不与外界交流沟通,自产自销,自给自足,拿啥余钱来搞开发,搞市政,修桥铺路,一年光是忙着送进嘴里的都不够,寅吃卯粮,入不敷出。所以,城区面貌就都一成不变,年复一年了。

  中国的城市都是如此,农村就更别提了。记得当时国家总理副总理开个会满嘴谈的都是哪里哪里养了多少头猪,为此昼夜殚精竭虑、排兵布局……

  穷则思变,改革开放也真是到了非改革开放的时候了。中国也正是从那时间一飞冲天的。这是中国式的智慧,中国式的勤劳,缺一不可的。

  短短几十年过去,现在完全不一样了。记得我生长的小城,八、九十年代几乎还是老样子,说变也就变了,变化开始是缓慢的,是从吃穿有余起步的,然后就是市容市貌,进入到二十一世纪以后飞速变样,很快,新城区,开发区,高新区,一片连着一片,处处街道笔直,高楼耸立,家家人人,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当年的炮台巷子也被拆除一空,再也找不到你儿时熟悉的那些场景。

  最后,连市中心我们小时候的圣地——电影院也被无情拆毁,变成了拔地而起的高档星级酒楼,这小城还是我心中的那个小城么?

  说句实话,小城的人生活得比我们安逸。他们住的电梯楼,大面积,精装修,楼下宽敞的停车场,四通八达的交通,周边绿色环保的时令果蔬,超市商场学校幼儿园一应俱全,应有尽有,甚至连最普通的街边小店、餐饮馆子都比大城市更显宽敞奢华,这是大城市人的局促生活所能比拟得么?

  连西北乡村市镇都发生了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于大中华恐怕是千百年都未曾有过的深刻变更吧。

  现在,行万里路,一路美不胜收,飞机、高铁、高速公路,帝王般的待遇享受,这是过去做梦都不能想象的事情,敢说中国这个后来者超越了诸多前辈人一点都不过分。

  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种幸福是托了全球化的福了,多交朋友少结怨,多个敌人多堵墙。我们安身立命的根本,粮食问题,能源问题,还是束缚和困扰我们的根本问题,我们仍然没有完全处理好这个生存发展的主要矛盾。还不到自我放飞的时候啊,若无远虑,必有近忧。

  这个中国,确实让我们这代人经历了它从落后凝滞到鹏程万里的全过程,只能说,我辈人是体会最深的,幸福感也是最强烈的,那种忧患意识也是刻在骨头里,丝毫不敢忘却,时时警钟长鸣。

 

                202299日星期五上午93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前一篇: 江河日下 后一篇:黑洞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