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坦白地讲,在去尼泊尔之前,我一直以为佛祖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是个神话人物,跟什么观音,玉皇大帝一样是民间的杜撰。也很诚恳地反省一下自己,是没有宗教信仰的一代人之一。作为七十年代生人的我,人生的前三十年一直接受无神论教育,接下来几年又被国内狂热的宗教团体巅覆着根深蒂固的观念,而身为旅游媒体的行业者,很清楚地体会着那些披着宗教外衣实为敛财的把戏。因此,对尼泊尔的向往仅限于对异域风情的好奇,我从来没有想过,要给自己的身心进行一次好好的净化。但是,尼泊尔之行其实对我最大的帮助却是,一个传说中的人物,以真实而具象的种种与我敦促,让我省悟。我可能并不因此就皈依了,并有了宗教信仰,但我至少可以说,我信。
http://s4/middle/49bbaa97t78afa7f367ab&690蓝毗尼——众生俯地,一佛尘上" TITLE="尼泊尔 蓝毗尼——众生俯地,一佛尘上" />
蓝毗尼位于尼泊尔南部蓝毗尼专区的鲁潘德希县,是世界著名的佛教圣地。距加德满都约360公里,但由于尼泊尔境内交通基础设施还很落后(全国没有一条铁路,也没有高速),所以一般的旅游者都不会选择去蓝毗尼。他们认为路上颠簸八小时,看景点只有半小时,有点不值当。因此蓝毗尼的去者,多半是一些朝圣的人和佛徒。而此次因为是应尼泊尔旅游部的邀请前往,所以这中间的行程并不是由我们自行决定的。在我一路的晕车呕吐状态中车至鲁潘德希县境内,因为有雾,我们在傍晚并没有进入蓝毗尼园,而是决定第二天再进园。晚上入住附近小镇简陋的旅馆里,好象回到了五、六十年代的公社招待所。在二楼空荡荡的大厅里,沿着墙堆着许多破旧的垫子,可能是在佛教节日来临时给临时求宿的信徒们备用的。对于他们来说,食宿可以简陋到忽略不计。
http://s11/middle/49bbaa97tb6dd60e918ba&690蓝毗尼——众生俯地,一佛尘上" TITLE="尼泊尔 蓝毗尼——众生俯地,一佛尘上" />
这是进门处的“戒律”,一共五条,看明白了吗?
公元前623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诞生在这里。他曾是一个王子,在皇宫衣食无忧地生活了29年。属释迦族。佛教徒尊称他为“释迦牟尼”,意即“释迦族的圣人”。他是怎么从王子变为圣人的呢?有一天他出宫偶遇了四个人,前三个人分明代表了“老、病、死”,又遇一僧人,从这位得到灵魂真正平衡的人那里,年轻的王子懂得了如何从老年、疾病、死亡的苦难中赢得自由,因而顿悟。便打定主意脱离家庭生活,刻意修苦行,以求解脱之道。
http://s16/middle/49bbaa97tb6dd9300fccf&690蓝毗尼——众生俯地,一佛尘上" TITLE="尼泊尔 蓝毗尼——众生俯地,一佛尘上" />
蓝毗尼园入口处,象个神秘的花园入口。我依稀记得曾在梦中见过此入口。它没有豪华的建筑与金碧辉煌的装饰,这与国内豪寺无法相媲,但是你却感受到了神圣与宁静,那份敬畏油然而生。
http://s6/middle/49bbaa97tb6ddc48ab635&690蓝毗尼——众生俯地,一佛尘上" TITLE="尼泊尔 蓝毗尼——众生俯地,一佛尘上" />
在悉达多诞生的地方有摩耶夫人庙,据说几经遭劫,现在的建筑是在原来的遗址上建造的。我在以往的照片中看到是红色的外墙,不知道为什么现在是洁白的?但这白色不起眼的建筑下,产生了一种热爱和平与思考的哲学思想,这样想来,迷雾中的摩耶夫人庙便分处神圣。对了,入园是要脱鞋的。冬天走在冰冷的地砖与草地上,会让人不由自主地精神一振。
http://s5/middle/49bbaa97gb6de17a5eb72&690蓝毗尼——众生俯地,一佛尘上" TITLE="尼泊尔 蓝毗尼——众生俯地,一佛尘上" />
这便是举世闻名的阿育王柱。是公元前250年印度的阿育王立下的,它确凿无误地证明着蓝毗尼正是佛祖的诞生地。印度君主阿育王也是朝圣者之一,他是虔诚的佛教信徒,不仅下令免除了佛祖诞生地附近的所有苛捐杂税,佛教书上还记载阿育王在佛祖诞生的确切地点上立了一块石碑作为标记,并以示纪念。最近考古学家才在一个七层砖垒起的平台上发现了该纪念石,它埋在神殿旧址下面5米处,阿育王石碑也因此成为兰毗尼最重要的历史文物。
http://s6/middle/49bbaa97gb7cb503e640e&690蓝毗尼——众生俯地,一佛尘上" TITLE="尼泊尔 蓝毗尼——众生俯地,一佛尘上" />
http://s8/middle/49bbaa97gb7cd0cf82ec7&690蓝毗尼——众生俯地,一佛尘上" TITLE="尼泊尔 蓝毗尼——众生俯地,一佛尘上" />
http://s2/middle/49bbaa97gb7cd0fd69791&690蓝毗尼——众生俯地,一佛尘上" TITLE="尼泊尔 蓝毗尼——众生俯地,一佛尘上" />
佛祖最终在菩提树下求得的正果使世界上多了一种热爱和平与思索的哲学。此树据说并不是佛祖顿悟的那棵,但确实是他打坐修行过的,据载500年前此树已枯竭,中国的高僧唐玄奘(《西游记》里的唐僧原形)曾取经修行到此,见过枯树,但我们看到的树却枝繁叶茂,参天绿荫。据说是500年前的后人栽种的。但那又有什么关系呢?树上挂满五彩缤纷的经幡,风过时猎猎作响,好似千万人同时在诵经念佛。
http://s8/middle/49bbaa97gb7cb54100817&690蓝毗尼——众生俯地,一佛尘上" TITLE="尼泊尔 蓝毗尼——众生俯地,一佛尘上" />
http://s11/middle/49bbaa97gb7cb54d5b2da&690蓝毗尼——众生俯地,一佛尘上" TITLE="尼泊尔 蓝毗尼——众生俯地,一佛尘上" />
这天的午饭我们是在蓝毗尼园附近的中华寺里吃的斋饭,园周围建立了多个国家的佛教寺庙,不但表达本国致力发扬佛教精神的愿意,也为各国来的朝圣者和信徒们提供住宿和修行的地方。它们组成了“佛教联合国”,条件比较好的有韩国寺和日本寺,而中华寺规划在2012年才能完成住宿部分的建筑。
http://s4/middle/49bbaa97gb7cb66252493&690蓝毗尼——众生俯地,一佛尘上" TITLE="尼泊尔 蓝毗尼——众生俯地,一佛尘上" />
http://s7/middle/49bbaa97gb7cb67c0f766&690蓝毗尼——众生俯地,一佛尘上" TITLE="尼泊尔 蓝毗尼——众生俯地,一佛尘上" />
中华寺的管家是个叫顿道的和尚,平和而有点严厉。这次一同去的媒体团成员以网络媒体居多,所以基本都是八零后。年轻人集体外出总是很热闹而又欢快。特别是媒体人。正当大家因为在几千里以外见到祖国的寺庙而激动不已,纷纷合影留念,互开玩笑时,顿道却严肃地对大家说,进食堂请戒言,戒闹,戒戏。无剩余,自打饭,自洗碗。可能是受顿道师父的表情和他身后高深殿堂的氛围影响,一时间大家都收拾起了嘻笑的心情,包括爱开玩笑的,都乖乖地排队依次进了食堂。
我坐在阳光下吃着馒头喝着菜汤,这是我到尼泊尔第五天来第一次吃到中国饭菜,虽然是素斋,却格外香。桌上还有老干妈辣椒酱呢。蓝毗尼的阳光从中华寺食堂的窗户里射下来,打在桌上的食物上,我甚至觉得连阳光都可以吃下去的呢。我忍不住满足地微笑了。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时刻,身边是相随的伙伴,面前是干净而丰盛的饭菜,窗外是蓝毗尼晴朗的天空。
这下也明白了顿道师父的餐前教诲。食无语时,尽享味。
http://s9/middle/49bbaa97gb7cb7af56d28&690蓝毗尼——众生俯地,一佛尘上" TITLE="尼泊尔 蓝毗尼——众生俯地,一佛尘上" />
第二天早上我走在浓雾中的小镇上,已有早起的当地人,正沿街开始一天的买卖。他们做的都是小本生意,但是每样东西得收拾得十分妥当,好象他们卖的都是无以伦无的艺术品。他们的脸上挂着谦和但绝不卑微的微笑,做起买卖来也是奉承着自己的原则,可以讨价还价,但余地非常小,而且绝不会因为价格而心生不满,他们一方面与游客讨价还价,另一方面还希望与远道而来的人交流与攀谈,虽然大部分的沟通其实是鸡对鸭讲,但这是个愉快的过程。越是离城市远的地方,这个过程越是自然与愉快。
http://s9/middle/49bbaa97gb7cb86366f58&690蓝毗尼——众生俯地,一佛尘上" TITLE="尼泊尔 蓝毗尼——众生俯地,一佛尘上" />
清晨还比较寒冷,气温多在零度以下。但当地人很少穿羽绒服御寒,不知是因为贫寒或是习惯使然,他们情愿几个人一堆,就地取材,围火取暖。在尼泊尔你到处看见围火取暖的情景,在店铺前,马路边,田间,或民居前,他们甚至于可能上午取暖,中午直接就在火堆上做饭了,然后下午再接着烤,一直到晚上再煮上晚饭。
尼泊尔明显是个欠发达的国家。这一路所见的,除了加德满都和博卡拉,居然没有一个象样的城市,没有一条象样的公路,更不用说在国内四通八达的高速了。媒体团在与博卡拉旅游协会进行座谈时,当地协会的人无不表达出了强烈的发展愿望。他们有的人到过中国,有的没有,但一致认为,中国的发展之路就是尼泊尔要学习的。我感觉到当地的人对中国人比较热情与好感,都希望通过中国的媒体能把他们要发展的愿意传达出给中国人。因为在尼泊尔人看来,中国人有钱,有头脑,有技术,有项目。
媒体团有经验丰富的老师,在私下交流时,很老道地说,尼泊尔想发展并不是由他自己说了算,还得看印度的脸色。包括中国,都不可以没有顾及地去帮助尼泊尔。这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搏奕。但是我觉得比起官方来,百姓的心态非常的平和。在长达七个多小时的沿途旅行中,我看到尼泊尔人是多么热衷于晒太阳,他们往往席地而坐,三两成群,除了烤火就是晒太阳。条件好的家门前支个小台,就在台上晒;没有条件的就在地上铺个单子,席地而躺。在天晴时,晒太阳的人们一直陪伴着我们的旅行车,从加德满都到了博卡拉,从博卡拉到了蓝毗尼。我甚至在一处破旧的小泥屋前,看到一个老大爷正用一只精美的不锈钢壶往一只精美的不锈钢杯子里倒茶。他是如此的悠然与惬意,全然不担心身后一场风暴就可以摧毁的房屋。我感叹地想,这就是尼泊尔人的生活之道吧?虽然他们一贫如洗,但是他们享受着阳光,空气,佛道和茶,而对于物质日益丰盛的国人来说,有多少人能停滞下来享受一杯阳光下的淡茶味道呢?
我在蓝毗尼园内的遗址上看到了一个石砌的莲花座,有人在上面静静的打座。我也渴望在上面静坐一会,体会一下静修的意境,虽然我对佛教仍是知之甚少。但我一直迫切地想在精神层面上有更进一步的追求。只是这个追求没有途径与方向,让我心生茫然。纵使今天我伫立在佛教的诞生之地,全世界佛教徒都向往与朝圣的中心,依然做不到心无旁婺,有心皈依。我心中依然有无限的疑惑与不解。它们象一团巨大的疑云在我心头翻滚,并从无形到有形,而且有了清晰的面目。
http://s9/middle/49bbaa97tb7cc7246c558&690蓝毗尼——众生俯地,一佛尘上" TITLE="尼泊尔 蓝毗尼——众生俯地,一佛尘上" />
http://s7/middle/49bbaa97tb7cc62628a76&690蓝毗尼——众生俯地,一佛尘上" TITLE="尼泊尔 蓝毗尼——众生俯地,一佛尘上" />
按我以往有限的人生经历,所见所闻,皆指佛是万能的,比如升官发财,全家平安,开门见喜,迎面捞财,天降大任,生儿育女,金榜高中,东床快婿等等殊如此类人间万生万相无不灵应。在国内,拜佛者虽三教九流,而出手阔绰者居多,与庙宇关系甚密者也是权钱贵位者居多。而在蓝毗尼,所见朝圣者却皆以贫困者形象示人,条件好者,一身洁衣,一双布鞋;条件差的,破衣烂衫,光脚而来。那么他们求佛,求甚?衣不遮体,食也未必能饱,他们不忙着挣钱糊口却不远千里跑到这并不奢华的蓝毗尼来,作甚?
http://s12/middle/49bbaa97tb7cc75a5ca7b&690蓝毗尼——众生俯地,一佛尘上" TITLE="尼泊尔 蓝毗尼——众生俯地,一佛尘上" />
也许这棵在鲁潘德县的希特莱平原上默默伫立的菩提树能回答我,它四周开阔,一派安宁的田园景色。随处可见的菩提树在一望无际的田原里,在风中轻轻摇弋,为这片沉静的土地增加了一份灵气。这里在尼泊尔政府的努力下已没有任何的工业迹象,任凭千百年时间流淌,蓝毗尼依然是一派农耕牧作的景象。对于长期生活在都市的旅游者来说,一到蓝毗尼,仿佛穿越了千百年的时光,他们看到的还是佛陀时代的自然景观,那些宏伟的历史与人类自誉的文明在这里都如一阵掠过菩提树梢的轻风,没有留下任何痕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