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香蕉“含冤而烂”该打谁的板子?

(2007-04-16 15:29:26)
标签:

海南香蕉

谣言

农产品

香蕉巴拿马病

分类: 政经评论
香蕉有毒谣言重创海南蕉农
香蕉有毒谣言重创海南蕉农
香蕉有毒谣言重创海南蕉农
      正值香蕉上市季节,一个以讹传讹的“误会”突然宣布了海南香蕉的“死刑”,令香蕉收购价格从每公斤3元降到0.3元,每天出岛香蕉由原来的7000—10000吨,减少到3000多吨,海南蕉农每天损失1400万元。从3月20日至4月8日,在经历了长达19天的价格持续下跌乃至无人问津的恶梦之后,蕉农们脸上总算有了一丝笑容,“香蕉有毒”被证实为无稽之谈,香蕉收购均价已回升至每公斤1.6元。(4月15日《人民日报》)
 
     从相关报道中我们得知,这起流言伤农事件的真正讹传源于3月13日广东某报发表的一篇名为《广州香蕉染“蕉癌”濒临灭绝》的文章。该文章称,广州香蕉因为大面积感染巴拿马病毒,几年内就会灭绝,这种病毒被称为香蕉“癌症”和香蕉世界的“非典”,而且病毒还在四处蔓延,已经有多个国家和地区深受毒害。随后的3月20日,广东某网络媒体又刊载了香蕉、苹果等12种水果,由于在后期处理使用了有害物质,导致水果带有残留有害物质,成了“毒水果”的消息。之后许多网站转载,一时间街坊巷尾议论纷纷,很多人误以为吃香蕉会得癌症而拒买,导致海南香蕉销量急剧下降,价格猛跌。
 
     事实上,类似“香蕉有毒”这样的“谣言四起,价格应声而落,市场一片萧条,产业备受打击”的事件,在海南已不是第一次了。去年7月的“西瓜注红药水”谣言,导致海南瓜农累计损失达3000万元;10月份的“香蕉乙烯催熟有毒”报道,让海南香蕉价格成倍下跌,估计损失也上亿元。人们禁不住要问:在天时地利都不错的情况下,本来可以多赚钱的瓜农、蕉农,怎么会遭遇与自然灾害相差无几的损失呢?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我们的农产品在谣言面前如此脆弱,不堪一击?
 
     首先,该挨板子的是我们的媒体。这些年来,随着新闻市场的成熟与活跃,新闻报道从内容到形式都有了很大改观。但与此同时,一些捕风捉影、夸大歪曲甚至编造事实的假新闻也频频在各种媒体上“兴风作浪”。少数媒体为扩大发行量,不在探究新闻事件中下功夫,而是在新闻里找新闻,为了吸引读者眼球,常把文章中的一句非本质的话拎出来当标题。如这次“海南蕉癌”事件的新闻,虽然没有直接说吃香蕉会得癌症,只是说香蕉染上这种病类似于人类的癌症,但“恰巧”在香蕉上市的高峰期推出这条新闻,加之报道中多次使用“癌”字、“毒”字,导致消费者“浮想联翩”,像惊弓之鸟一般作出过激反应,进而以讹传讹,让香蕉“含冤而烂”、蕉农惨遭重创。
 
     其次,该挨板子的是政府相关部门。记得去年7月初的“西瓜注红药水”谣言出现时,正是海南西瓜大量上市的时候,瓜农欲哭无泪,直到8月中旬有关部门才出面辟谣,而时间已经过去了一个月。这次“香蕉致癌”谣言自3月中旬大肆流传后,相关部门也没有做出及时的应对,直到香蕉地头收购价格异常暴跌10多天后的4月1日,海南省香蕉协会秘书长张锡炎才在媒体主动去采访时辟谣说,“蕉癌(香蕉巴拿马病)”并非是“香蕉致癌”。作为政府主管部门的海南省农业厅,直到4月5日下午才召开新闻发布会辟谣以正视听。如此姗姗来迟的“澄清”,难免不让人对政府部门的应对突发事件处理能力产生质疑。
 
     流言起,产业伤。不论是瓜农、蕉农还是果农,再也经不起这样的折腾和煎熬了。作为“社会公器”的媒体要赢得公众的信赖和尊重,就应该抱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把“真实”当作第一要求,用权威性、严肃性和公信力去抢发独家新闻,吸引读者的眼球。要知道,一旦媒体成了谣言的发散地,打破了与受众之间最基本的“信任”,恢复的代价将是无法估量的。我们的政府相关部门也要汲取这几起“流言伤农”事件的惨痛教训,把发展农业、保护农民利益当作重中之重,在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长效机制上下了功夫,在严格市场准入门槛和行业标准上下功夫,在建立快速干预的应对机制上下功夫,当流言四起时,能及时发出权威的声音正本清源。
 
     如此,“蕉贱伤农”“流言伤农”的悲剧才会胎死腹中、寿终正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