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无锡一家银行推出了一款白领通服务:符合相关条件的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在编人员只要办理相关手续,就可以享受一项额度为5万-30万元的指定贷款业务,其中领导干部可享受30万元的最高定额。这项业务推广后立即引发无锡市民热议,有市民感觉不公平,也有市民认为银行这样做是为了降低风险。(《现代快报》7月26日)
青睐公务员会不会成为中国银行的一种特色?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这种“特色”正在形成,而所谓“特色”恰恰是一个怪胎,除了反证银行的功利性投机之外,更证明了当下社会日益陷入了官僚化的泥淖之中。无锡一家银行只向公务人员放贷给我们提供了最新的观察例证。
无锡一家银行只向公务人员放贷,新鲜吗?诸如此类规定近来多有报道,如山东部分银行规定具备公务员或事业单位身份才可办理房贷。与此相伴随的是,当下社会中,不少行业都显现出青睐公务员的迹象,表现出了毫无遮掩的与权力亲近的征兆,如公务员子女优先上学,买房优惠等等,这不能不让我们怀疑,公务员真的可以通吃一切吗?而公务员又是靠什么获得了这种被“青睐和亲近”的机会与资格呢?
答案或许不用条分缕析,这是权力主导社会的结果,是只见权力不见公众和社会的结果。这是不是意味着社会官本位的固化呢?学者汪丁丁先生指出,与欧洲的市场社会相对而言,
我们的社会似乎应被定义为官僚社会——嵌入在这一社会内的市场经济,
似乎正在被母体社会内远为强大的官僚化传统重塑为一种非依附于官僚体制而不能生存的市场经济。所谓无锡一家银行只向公务人员放贷只是上述“非依附于官僚体制而不能生存”的社会演化趋势的说明罢了。
无锡一家银行只向公务人员放贷是社会官僚化的显现,只是对隐藏其后的社会危机必须得到正视,尤其是在大力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和社会管理创新的当下。因为此举无疑是在告诉我们,除了公务员外,其他阶层的利益正在受到漠视和侵蚀,而公务员这种优先资格的获得,不是由于公务员群体比其他群体比收社会的贡献大,更不是他们需要优先得到照顾,而是由于他们拥有着常人难以掌握的“权力”。这是问题的要害所在。离开了权力的支撑,公务员群体能得到这种照顾吗?
无锡一家银行只向公务人员放贷的背后最起码有两个问题值得重视,一是表明创造财富的市场环境正在恶化,并且其他群体承受风险的能力明显低于公务员群体。二是与其说这是对公务员的青睐,不如说是对权力含金量趋之若鹜的表达,说明了权力依旧在支配社会的事实,更表明了社会重建的任务之艰巨。
无锡一家银行只向公务人员放贷还是社会常识和共识被颠覆和打破的结果。当公务员群体获得这一优先资格的同时,意味着他们的自身特殊利益在侵害公共利益和其他群体、阶层的利益,必然造成政府作为社会公共权力机构的合法性基础受到一定程度的侵害。如此以来,就会对公务员和政府产生非认同感。更重要的是,这种怪象很可能诱发社会风险——银行只向公务人员放贷增加了消除社会安全隐患的难度,诱发和加剧社会风险。
银行只向公务人员放贷是诱发社会不满的符号,加剧了社会日益权力化的困境。可以说,如何消除社会资源日益向权力阶层倾斜和弥漫的趋势已经成为整个社会的必答题。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