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制度化社会控制缺席下的“灰色产业链”

(2009-11-26 08:38:37)
标签:

经济

社会控制

产业链

灰色

政绩

杂谈

分类: 公共精神

 

     记者追踪调研中发现,一些市、县驻京接访人员管理和工作疏松、粗暴,违规雇佣社会人员看管上访人员,导致访民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严重损害了政府形象。同时,在北京,明里暗里已形成规模庞大、畸形的“灰色产业链”。(《济南日报》11月25日)

 
       外地干部进京接访形成灰色产业链,对熟悉国情的人来说,可能并不是一个让人吃惊的消息,但是,其中隐藏的社会问题和矛盾却不是每个人都能清楚地认知。就笔者的观点,“灰色产业链”的形成是制度化社会控制缺席或者说不成熟的产物,而之所以形成“灰色产业链”,是政府付出的又一个维稳成本罢了。发展是政绩,稳定也是政绩,如此以来,“灰色产业链”的出现是偶然的吗?


         自从2001年在政府行政文件中首次使用“维稳”一词以来,各地不但出现了“维稳办”,而且维稳成本呈逐步上升之势。据报道,目前还没有权威的全国维稳成本统计,但仅就部分地区的情况来看,维稳支出每年以两位数增长,维稳经费相当于甚至超过政府的民生支出,似已成为普遍现象。广州市2007年社会维稳支出44亿元,比社会保障就业资金35.2亿元还要多出许多。“灰色产业链”的背后正是维稳成本急剧上升的一个缩影。


         一个可以观察到的事实是,信访难题之下,五花八门的“非正常息访”不断涌现,“花钱买稳定”成了较为普遍的选择:人盯人、陪吃喝、塞红包、免费旅游……但是,花钱不但没有买来稳定,相反,带来了财力投入无底洞。


       当下的社会已经进入矛盾突发期,许多社会矛盾和利益冲突逐渐从隐性变为显性,从零星的个人行为变成集体行为。在这样的前提下,维稳工作必然面临复杂的形势,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我们这个社会的矛盾到了非暴力或金钱不足以解决的临界点,还是原来的思维方式、工作方式到了一定边界?笔者以为,我们必须认识到,社会冲突和矛盾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社会冲突并不必然导致社会不稳定,冲突可以起到一种安全阀的作用。对于社会冲突,如果饿适当,就能减少减少乃至消除危机因素;处理得不好,就可能引爆更大的危机。而“灰色产业链”的出现恰恰印证了当下处理冲突和正常利益诉求的弊病——“以抓人论英雄”和“维稳政绩GDP”。


       美国学者亨廷顿认为,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在政治上最大的区别不在于政府形式,甚至也不在于政治参与的程度,而在于是否达到了足够的制度化水平,建立了有效的社会控制。而在我国,社会控制效用的发挥主要来自于人治,而不是制度,这更容易导致社会的不稳定性。“灰色产业链”的出现也并没有消除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就是证明。


       理性的认识是,一定程度的社会冲突其实是无法避免的。对于冲突,不能简单的否认或压制,必须承认利益冲突的客观存在,要疏导其产生原因,才能将冲突限制在维持现有社会政治框架内,从而维护有利于各方的社会秩序,并且将冲突控制在较小的规模内。英国社会学家达仁道夫指出,“现代的社会冲突是一种应得权利和供给、政治和经济、公民权利和经济增长的对抗。”


     现代社会不是依靠几个良善的好人,而是依靠一种理性的、自信的好制度,来解决纠纷和冲突。如果不从制度上遏制冲突和矛盾,社会就不可能变得公正、和谐。因此,对当下社会来来说,笔者以为,更需要的是一种对冲突和矛盾的制度化容纳和化解机制,做到这点,就是消除“灰色产业链”形成的土壤。也只有如此,才能超越一时的维稳追求,降低维稳成本,促使社会控制的制度化和利益诉求的理性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