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学费7万元、毕业入读美国高校、12人的超小班,目标直指“培养未来的企业领袖和行业精英”。成都三原外国语学校开办了这么一个特殊的班级——“少年MBA全球企业精英班”,有人还送了它一个别称——“富二代”班。(新华网10月25日)
在我国,关于富人的争议,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如今,这种争议已经延续到富人的子女身上。与“富二代”班相伴随出现的质疑声就是明证:“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有钱人受更高的教育,那不是富者越富,贫者越贫?”“学校越来越像个商场,就是给那些不喜欢读书的有钱娃娃一个花钱买文凭的地方。”
此前出现的温州政府补贴富二代培训和江苏启动富二代培训方案都引发了舆论的争议。对此,有论者指出,一个社会的文明指标,既不是像半个世纪前那样去仇视富人,也不是像现在这样去培训富人,而是放过富人,帮助穷人。如果认可这点的话,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富二代”班呢?笔者以为,避免出现“贫二代”眼中的“他们有的是背景,我们有的是背影”当成为审视的一个立足点,任何个体的生存空间和向上的权利都应得到保障,而不是出现一个富者空间越来越“通畅”,贫者生存空间越来越逼仄的尴尬对比。
如果消除了这种社会断裂的缝隙,在笔者看来,恐怕才能消除公众对“富二代”班的质疑。“贫二代”、
“拼爹游戏”在对社会作出无情总结的同时,我们发现,个体的命运不依托于努力和奋斗而是一些先赋性因素在发挥作用——家庭背景和社会资源等。在这样的前提下,“富二代”班的出现必然面临质疑,无论主办者给出多么看似具备正当性的借口。
在“贫二代”看来,无论他们怎么努力,无论他们怎么试图向上,都无法摆脱被无情抛弃的命运。原因何在?就笔者的看法,这是整个社会的阶层结构开始固化的信号,并且,阶层再生产机制开始发挥作用之时,便是
“贫二代”的顺利流动受到阻碍的时候。在这样的逻辑下,“贫二代”注定是处在不利的社会位置上,甚至是越来越不利。
那么,当出国留学几乎成了“富二代”标志的同时,我们也曾看到过网络上流传甚广的一篇文章“我奋斗了18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相比之下,“品二代”的“咖啡梦”显得多么奢侈,而“富二代”班的梦想却那么容易。
“富二代”班的出现或是当下社会流动趋于固化的征兆。当下,社会资本和社会资源的分布不平衡,乃至处于悬殊状态,造成了发展能力的缺失。社会资本和社会资源都具有向优势群体集聚的特性,这就造成“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局面,阻碍“贫二代”群体的上向流动。由于社会隔绝壁垒和阶层壁垒的作用,“贫二代”所能获得的上升机会较少,上升流动的空间和渠道狭窄,已是可见的事实。在代际再生产的问题上,对于“贫二代”而言,父辈的差距正被复制到子代身上。“富二代”班难道不是最好的说明吗?
“富二代班”的“背景”和“贫二代”的“咖啡梦”的刺目对比,是一个社会学和政治学命题。对一个社会来说,“贫二代”能否获得成功是比“富二代”能否成功更为深刻的一个社会命题。要知道,“贫二代”消失得越快,更能证明社会流动渠道的公正性,更能显示社会的生机与活力。反之,则是社会结构失衡和社会竞争不公平的隐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