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生病的饮食起居》书评:有感于“活的比医生更健康长寿”

标签:
不生病的饮食起居不生病饮食起居西木博士医生 |
分类: 低碳饮食与营养革命 |
《不生病的饮食起居》书评:
有感于“活的比医生更健康长寿”
来源:西木博士新浪博客“活的比医生更健康长寿” 2014-04-19 14:58:52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ba101f0102edxj.html
“有病上医院看医生(西医),吃药(西药)”几乎成了诸多媒体的口头禅,谁要是说营养素能治病,必遭到众多媒体和医学专家的口诛笔伐。然而,知名医学专家诸少侠不是上医院看医生了吗?吃了那么多西药(还包括一般老百姓在国内无法买到的稀缺西药卡泊芬净),结果呢,还是冤死在现代医学这个“杀人场”里。诸少侠的夫人也是医务工作者,对深圳人民医院对诸少侠的施治极为不满,并撰文谴责该医院ICU(重症监护室)的医生吴胜楠、文舜康的医德医风。
这个医案很典型,本来诸少侠病得并不很严重,只不过是长期过量摄入精制食物(主要是米面)并且在缺乏硒、铬两种微量元素的情况下诱发的糖代谢疾病,如果早期实行营养干预是可以康复的,遗憾的是作为医学专家的他和公众一样过分依赖和迷信药物(例如降糖、降脂药物)从而导致入院时就已经成为“冠心病、糖尿病、糖尿病肾病等慢性疾病”患者。
从进入深圳人民医院CCU的那一天起,诸少侠的厄运就开始了,ICV给他带来的不是生的希望而是走向死亡的不归之路!
美 国医学博士门德尔松行医30年后,才知道“没有比冒失地走进医生的办公室、诊所、医院,更为危险的事情了。”这是门德尔松在他的著作《一个医学异教徒的自白》的“序言”上写的。我们把医院当作生病救命的地方,却不知道它的另外一个作用是“送命”的场所。
就连知名医学专家诸少侠和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流行病学教授,公共卫生学院院长黄建始走进医院都遭致如此下场,一般民众还能有什么好结果吗?所以除非健康恶化到必需要抢救的地步否则走进医院前一定要三思啊!
谢斌午(诸少侠的夫人也是一个老医务工作者)指责ICU的两位主任在诸少侠治疗期间“过度用药”、“滥用抗生素 —— 119天不间断的大剂量抗菌素治疗,菌群失调和重复感染”、“过度检查”等等,(参见谢斌午:《关于深圳市人民医院错误和过度治疗导致并加重多器官功能衰竭致诸少侠死亡的报告》)并指责 文舜康主任的医德医风,认为“像这样的两个医生,不适合留在ICU这样的岗位,应该换岗。”(见南方日报2005-12-11的报道《天价医药费案》)
然而,以上暴露出的种种问题固然与ICU的两位医生有关,但类似的现象难道其他医疗机构就没有吗?其实两位医生只不过是现代医学的“替罪羊”,他们只知道诸少侠感染肺炎发烧是细菌在作怪,却忽略了人体的免疫力和内环境。西医治病是以西药为导向的,一两种抗生素退不了烧再加几种是顺理成章的事,常用的抗生素全用上还不灵又想起“卡泊芬净”(一种副作用极大的西药)也在情理之中,这显露出现代医学的无奈和悲哀!常言说“不撞南墙不回头”,ICU的两位医生是撞了“南墙”也不回头。在这里我不禁要问,这些所谓的高级医生对这样一个免疫力低下并发生肺部感染的病人为什么不补充营养和使用最好的抗生素——维生素C!?要知道大量的药物会耗尽体内的维生素C,诸少侠装完支架后消化道大出血应与此有关。尽管如此,为什么医生还是要频繁使用对人体免疫力有伤害的抗生素?
著名医学专家诸少侠与世长辞了,我为之惋惜和痛心。医生说是死于“多器官衰竭”,谢斌午说医院是过度医疗,还查出重复收费。我看后者说的还有点靠谱,我看是缺乏营养和药物中毒!正如民间中医潘德孚说的“医学只要一与市场结合,就可能会专做利益的考虑而不要真理,就容易颠倒黑白或文过饰非。”(潘德孚:《医学与市场》)
现代医学发展到今天,对人类的很多疾病的病因仍然是不知道的,但他们胆大敢治,这一点很多民众是不知道的。西医居然能把感冒、拉肚子的病人治死,人们一定会感到费解,其实这并不奇怪,因为西医到现在也没弄清疾病的原因。早在100年前法国科学院院长、伟大的医师和生理学家弗朗克伊斯•马根迪教授就说过:“我们完全忽视了引起疾病的生理障碍的实质,以致不会考虑可能产生更好疗效的方法。我们应把病人交给大自然治疗,可实际上,我们经常是硬着头皮去行医,根本不知道自己行医的原因和合理性,我们正面临一个巨大的危险,行医加速了病人的死亡。”(罗斯•霍恩:《现代医疗批判》P130—131)
感冒是一种自限性疾病,耐心护理,不治也能好,为什么在王磊身上用47千克以上的药?为什么不用维生素C!?王磊死的冤啊!
上面马根迪教授讲的这些道理一般民众不知道是情有可原,而流行病学教授黄建始也不知道就太不应该了。为什么会这样,这当然和他的医学理念有关,因为黄建始是中山医学院的高材生,他的预防医学理念仍然没有跳出主流医学的框框。
黄教授为什么不关注营养补充呢?这和他对营养素方面的知识太过贫乏有关。2010年10月,他曾经在江苏卫视万家灯火栏目中极力反对营养素(保健品),说“保健品都是骗人的”。要知道营养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方面的研究已有无数的科学家为之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并且取得了累累硕果,他竟然如此不负责任的予以全盘否定,到头来不知误导了多少听众最终还害了自己。
黄博士的饮食模式和他反对营养补充的观点注定了他的免疫力高不了,2011年5月1日在莫斯科的一次感冒就困扰了他3个星期(这对我们重视营养补充和感冒时摄入大剂量维生素C的人来说简直不敢想象),他应对感冒咳嗽手足无措时竟然也是不断地服抗生素(2011年5月9日黄建始博文:《人生小感悟》)可见他对药物的依赖已经到了何种程度!这种过度依赖药物当然会更加压抑自身的免疫系统,这样的预防和治疗疾病的做法最终必然导致身体健康每况愈下,患上癌症也就不足为奇了。
民间中医潘德孚早就说过,癌症是慢性病,癌症是可以自愈的,“中医治病的方法是调整平衡,所谓‘寒者热之,热者清之,实者攻之,弱者扶之,虚者补之,强者削之……’,都是济不足,抑有余,以使之平衡。只要平衡实现了,生命之舟就会按预设驶完人生的路程。”(潘德孚博文:《癌症是可以自愈的》)就连现在国外专家对癌症的治疗也已认识到并提出“有时候更少就是更好”。可是黄教授能相信中医吗?他虽然在博文中也说“正气所在,邪不可干”,那是在空谈理论,自己并不准备实施之。
西木博士提出的“露卡素”饮食是一个很好的抗癌饮食,大剂量的维生素C和微量元素硒对提高免疫力和抑制癌细胞很有效,是有效提升“正气”的好方法,他愿意实施吗?囿于他多年坚持的学术观点,可以说是“积重难返”啊,他是万万不会接受的。他虽然也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但他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中居然还包括要求高血压病人“坚持终生服药的健康习惯”,(黄建始博文:《“高血压悖论”帮助我们释疑解惑》)这样一个完全依赖药物的医学专家在治疗癌症时选择化疗当然是很自然的,可他万万没有想到正是在他生命最需要免疫系统支持的关键时刻,恰恰是这些化疗药物彻底摧毁了他赖以生存的免疫力!所以说黄建始不是死于癌症,而是死于他自己的医学理念,死于药物中毒,死于他顶礼膜拜的现代医学!可叹人死不能复生,如果他使用另类疗法,诸如中医或营养疗法,即吃有机食品,碳水化合物限制在每日60克以下,同时补充抗氧化剂,特别是服用大剂量硒和维生素C,他就不会过早的离去。
西木博士在英文版《阿特金斯的新饮食革命》一书的启发下,不仅提高了自身的健康水平,而且从实践中探索出更加符合中国国情的健康饮食模式——露卡素有机生活。我认为这是迄今为止最好的饮食模式,相信这种露卡素有机生活方式是最好的养生方法,他的建议无疑会提高公众的健康水平,将对全民保健和降低医疗支出产生深远的影响。
无独有偶,我本人也是阿特金斯的受益者。65岁前的我一身病。身高仅1.60米体重就重达68.4千克,患有冠心病(心率有时达120次/每分钟,严重早搏)、高血脂(甘油三酯最高可达17毫摩/升)、高血压(175/100毫米汞柱)、高同型半胱氨酸、中度脂肪肝和胆囊息肉……。2005年我有幸拜读了(美)阿特金斯著:《抗衰老饮食——阿特金斯医生的饮食建议》,使我受益匪浅。这是一本极好的养生书。我体会这本书建议的饮食就是低碳饮食,提倡膳食平衡之外还要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特别强调补充抗氧化剂。我基本上按照阿特金斯医生的饮食建议(后来又参考了西末博士的《营养革命》)实践了多年,一路走来,竟然没用任何药物就把上述疾病全部治愈了,体重也减至现在的55千克,真是奇迹!
在此我要说两点抗衰老的体会:露卡素饮食包括“无糖、低碳和营养补充”两个方面,其中“无糖、低碳”是核心,只有低碳水化合物饮食并且吃低血糖生成指数的食物才能确保您的胰岛素不会分泌得过高,研究表明,过高的胰岛素会使你的激素之母——脱氢表雄酮降低,从而加快你的衰老进程;补充营养则也要因人而异,但补充抗氧化剂则是大部分人所必需的,在中国这个缺硒的背景情况下,除极少数富硒地区外,应该把补硒看成重中之重,不管治疗什么疑难杂症首先要补硒。另一个重要的抗氧化剂就是维生素C,据伟大的科学家欧文•斯通的研究成果,人类天生就患有亚临床坏血病,每日几十毫克抗坏血酸仅能勉强维持坏血病不发作,维生素C对人体还有更多的功能,比如抗氧化、抗感染、抗病毒和抗癌等等,因此在不导致腹泻的情况下应当大剂量补充,治疗任何疾病的同时都不要忘了同时补充维生素C。
今年我已79岁了,好像越活越年轻了,自我感觉精力可与50岁时相当,这一切要归功于低碳饮食和莱纳斯•波林提出的“未来的医学是最佳营养”这一杰出的理念。在这里我要衷心地感谢这些前辈的无私奉献。特别要感谢阿特金斯,他是我的启蒙老师,是他救了我一命,这是真正发自我内心的话。
不幸的是早在2003年,阿特金斯医生就因意外事故与世长辞了,我心中万分悲痛,我要说:阿特金斯医生,我永远怀念你!
西木博士这篇博文写得太好了!去年看到后非常激动,写此评论,一直没有决心发表。今天在博客中又见此文,终于抑制不住想点评的欲望,现发表出来,请西末博士和网友们批评指正。
武子玉 2014年4月23日于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