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你喝对了吗》 第一章 8、一天喝5-10杯水,不要等到口渴再喝水

(2013-07-15 09:42:53)
标签:

喝水

口渴

饮品

巴特曼

西木博士

健康

分类: 低碳饮食与营养革命

《你喝对了吗》

——饮品安全与营养革命

西木博士著(原创书稿,版权所有)

 

第一章

 

8、  一天喝5-10杯水,不要等到口渴再喝水

 

你每天应该喝多少水,什么时候喝水最好?流行的观点认为,我们每人每天应该喝8杯水,不要等到口渴时再喝水。例如,军事营养专家、第三军医大学教授、中国营养学会常务理事糜漫天等人报告说,20世纪80年代初,美军发现在沙漠演习中,许多已经发生脱水的士兵并没有口渴感。我军沙漠试验结果也表明,凭口渴感随意喝水,只能补充失水量的55%4小时体重减少高达2%以上。另外,中国营养学会也建议,

 

一般来说,健康成人每天需要水2500mL左右。在温和气候条件下生活的轻体力活动的成年人每日最少饮水1200mL(约6杯)。在高温或强体力劳动的条件下,应适当增加。饮水不足或过多都会对人体健康带来危害。饮水应少量多次,要主动,不要感到口渴时再喝水。

 

然而,医学界却普遍不这么认为。在20028月的《美国生理学》杂志上,医学博士海因茨•瓦尔丁说,

 

这一建议——使用8盎司的杯子,每天喝8杯水,而且,不要等到口渴时才喝水——没有任何科学根据。

 

事实上,医学界持这一观点由来已久。巴特曼博士发现,

 

现代医学在多年以前,就错误地将口渴作为缺水的唯一征兆。1764年,德国人奥尔伯雷特••••哈勒第一次宣称:感觉口渴,才是身体脱水的征兆。1918年,英国医生沃尔特布拉德福坎农支持了哈勒的观点。由于他是一位有影响力的人物,这一看法在当时非常流行,直到今天仍反映在权威的科学著作中。

 

       巴特曼博士认为,仅靠口干来判断人体是否脱水是不可靠的。即使细胞内部的水分严重流失,你未必会感到口渴。而当人体脱水时,丢失的水分大部分来自于细胞内部(66%),其次是组织液(26%),只有小部分来自于血液(8%)。此外,人体也可以通过分泌唾液来阻止口干。口渴通常是人体严重脱水的最后信号,在此之前会出现尿量减少,尿色加深,以及各种疼痛和疾病症状。

       我认为,在自然环境和自然状态下,口渴本来是所有动物和人类机体脱水的准确信号,否则动物就不可能生存,更不可能进化为人类。但是,自从使用农药、兽药和医药以来,合成化学物质干扰和破坏了人体的水调节和信号系统。例如,抗过敏药通常通过干扰或破坏组胺而起作用,止痛药一般通过阻止前列腺素或者干扰神经传导而起作用,而人体主要是通过神经、组胺和前列腺素来调节水分配的。

       经常吃药或年龄大的人的口渴感觉更为迟钝,因为他们体内累积了大量的化学毒素,会干扰或阻止神经、组胺和前列腺素的正常工作。除了尿量减少,尿色加深,如果你感到体温升高,体能下降,心跳加快,反应迟钝,皮肤起皱,食欲不振,你很可能出现脱水,产生“体渴”,即使你没有口渴。

       研究表明,人体每天需要补充约为体重6%的水,其中一半左右来自于食物,另外一半左右来自于饮水。大部分中国人的体重在60-70公斤之间,所以每天需要喝大约2公斤水,即8杯左右(250mL杯子)。按每产生1千卡热量需要1毫升水计算(见《哈佛健康饮食忠告》),这些水可以支持你产生2000千卡左右热量。如果你的体重不在这个范围,你可以根据体重的3%饮水。例如,如果你体重为40公斤,你应该每天喝约1.2公斤水,即5杯左右。如果你体重为100公斤,你应该每天喝约3公斤水,即12杯左右。

       此外,如果体重相同,男人每天应该比女人多喝10%左右的水。

       军事营养专家糜漫天教授等人建议说,饮用水的温度最好在8-15ºC。因为高于15 ºC的温水口感不好(“温吞水”) ,而低于8ºC的水可能影响消化和排汗。

 

相关链接和参考读物

l  《水这样喝可以治病》,[]F巴特曼医学博士著,吉林文史出版社,2007年,第118页。

l  《水是最好的药III》,[]F巴特曼医学博士著,吉林文史出版社,2008年,第67页。

l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国营养学会编著,西藏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83页。

l  《哈佛健康饮食忠告》,沃尔特威力特博士著,孙素英译,北方文艺出版社,2005年,第151页。

l  《军事营养学》,糜漫天、郭长江主编,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年,第9196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