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谈天说地 |
苦;吃药尚可,一听打针就怕不堪言,医生拿针往肉里扎那滋味叫人难以忍受;但转而想之,实在幼稚,这么把年纪竞不明其理,痛苦证明生命,一个人不会感受痛苦,
痛苦证明生命,好一个人生哲理,它一下便刻在了我心底。
为一篇短文查证史料,我捧出《史记》。目光一触到司马迁的名字,文老先生的那句“痛苦证明生命”又冒出横在眼前,浮想联翩,以致不得不放下书,把查证的事搁置一边,由着司马迁著《史记》的故事想开去,不想文老先生这句话在这里得以印证。
司马迁能完成这一部留世的历史巨构,任太史令掌管宫中文书、文献固然是其重要的前提,但这仅是必要的外在条件,历史上做太史令的岂司马迁;窃以为真正促使其倾一生之心血,持非凡人之坚毅完成此大业的根本动力,是因其为李陵辩护,触怒汉武帝,被处“宫刑
”之大辱。司马迁在这种奇耻大辱的痛苦中,真正品味出人的生命的价值。有了对这一痛苦的品尝,他才转变立场,调整视角,在著述中有了对人生的批判、对人间不平不公的抗议,对命运无情的悲愤和对失败英雄的同情,正由于他把这些渗透其中,《史记》才不朽,才成
为史学史和文学史上的里程碑。
人生苦短,谁不图乐?可为人在世,谁能无痛苦?细细想来,痛苦皆因错误导致,或天灾,或人祸;或遭人暗算,或自我失措。人世间灾祸难免,错误难免,痛苦自然就无法避免。一旦产生,承受也罢,拒绝也罢,你都无法躲避。
既然无法躲避,就必须有个面对痛苦的态度。观前人所为,害怕痛苦,畏避痛苦,拒绝承受者有之;正视痛苦,接受痛苦,品尝痛苦者有之。前者或许避了一时痛苦,却往往失却人格,小则一蹶不振,或断了脊梁,或放弃前程;大则丧失名节,身败名裂,甚至供手奉让
人生苦短,谁不图乐?可为人在世,谁能无痛苦?细细想来,痛苦皆因错误导致,或天灾,或人祸;或遭人暗算,或自我失措。人世间灾祸难免,错误难免,痛苦自然就无法避免。一旦产生,承受也罢,拒绝也罢,你都无法躲避。
既然无法躲避,就必须有个面对痛苦的态度。观前人所为,害怕痛苦,畏避痛苦,拒绝承受者有之;正视痛苦,接受痛苦,品尝痛苦者有之。前者或许避了一时痛苦,却往往失却人格,小则一蹶不振,或断了脊梁,或放弃前程;大则丧失名节,身败名裂,甚至供手奉让
江山社稷,遗臭天下。后者则不畏痛苦,忍辱负重,刻苦图志,成就大业。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典故可谓家喻户晓。他向吴称臣,忍辱负重,为明耻图雪,他在房中悬一苦胆,天天尝胆,含苦思过,积聚十年,方报仇雪耻。其实历史上在挫折和逆境中成就大业者何止勾践,殷代的汤王被夏桀囚禁于夏台,周文王被商纣拘囚起来,他们都胸怀大志,咽下一时之苦,后来都成了一统天下的君主;晋文公重耳逃亡到翟,齐桓公小白流亡在莒,颠沛流离,受尽凌辱,后来也都成了天下的霸主。再有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始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韩非囚秦,《说难》、《孤愤》;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这些成就伟业者都是在厄运之中,不避痛苦,不惧耻笑,心怀大志,挺身而起,把自己的生命之火燃烧到极致。
品尝痛苦,实际是思过。痛苦因灾、因祸、因错而致,自有其内在因素。细细品尝,慢慢思味,就会识其规律,知其要害,对走好以后的人生道路委实有益。
诚然,能够自觉品尝痛苦,不是件容易事,需要有一个博大的胸怀、崇高的境界和坚强的意志。司马迁在人生绝境面前作此选择,正在于此。当时汉武帝给了他两种减刑免死的方法:一是金钱赎罪,天汉二年的赎金是50万钱,而司马迁年禄收入仅合42000钱,10年不吃不花也不够,况且“家贫,货赂不足以自赎”。二是接受“宫刑”,这种灭绝人性的刑罚读书人一般都宁可处死。司马迁却选择了它。他自述其心境:“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一毛,与蝼蚁何以异?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特以为智穷罪极,不能自免,卒就死耳。何也?素所自树立使然也,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所以他不愿像蝼蚁一般去伏法受诛,作那种“轻于鸿毛”的无辜牺牲;他并没有智穷罪极,在“素所自树立使然”的自觉下,虽有“身毁不用”之悲,“重天下观笑”之耻,他仍毅然接受了他称为“最下腐刑极矣”的“宫刑”。这正是他超凡脱俗的表现。
常言道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旦夕祸福。人生谁也难免痛苦,或皮肉之痛,或情感之痛,或心灵之痛。受挫之时,痛苦之中,能以文老先生的“痛苦证明生命”之理以自勉,说不定你会在痛苦的品尝中顿悟,让自己的生命放出异样的光彩。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典故可谓家喻户晓。他向吴称臣,忍辱负重,为明耻图雪,他在房中悬一苦胆,天天尝胆,含苦思过,积聚十年,方报仇雪耻。其实历史上在挫折和逆境中成就大业者何止勾践,殷代的汤王被夏桀囚禁于夏台,周文王被商纣拘囚起来,他们都胸怀大志,咽下一时之苦,后来都成了一统天下的君主;晋文公重耳逃亡到翟,齐桓公小白流亡在莒,颠沛流离,受尽凌辱,后来也都成了天下的霸主。再有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始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韩非囚秦,《说难》、《孤愤》;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这些成就伟业者都是在厄运之中,不避痛苦,不惧耻笑,心怀大志,挺身而起,把自己的生命之火燃烧到极致。
品尝痛苦,实际是思过。痛苦因灾、因祸、因错而致,自有其内在因素。细细品尝,慢慢思味,就会识其规律,知其要害,对走好以后的人生道路委实有益。
诚然,能够自觉品尝痛苦,不是件容易事,需要有一个博大的胸怀、崇高的境界和坚强的意志。司马迁在人生绝境面前作此选择,正在于此。当时汉武帝给了他两种减刑免死的方法:一是金钱赎罪,天汉二年的赎金是50万钱,而司马迁年禄收入仅合42000钱,10年不吃不花也不够,况且“家贫,货赂不足以自赎”。二是接受“宫刑”,这种灭绝人性的刑罚读书人一般都宁可处死。司马迁却选择了它。他自述其心境:“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一毛,与蝼蚁何以异?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特以为智穷罪极,不能自免,卒就死耳。何也?素所自树立使然也,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所以他不愿像蝼蚁一般去伏法受诛,作那种“轻于鸿毛”的无辜牺牲;他并没有智穷罪极,在“素所自树立使然”的自觉下,虽有“身毁不用”之悲,“重天下观笑”之耻,他仍毅然接受了他称为“最下腐刑极矣”的“宫刑”。这正是他超凡脱俗的表现。
常言道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旦夕祸福。人生谁也难免痛苦,或皮肉之痛,或情感之痛,或心灵之痛。受挫之时,痛苦之中,能以文老先生的“痛苦证明生命”之理以自勉,说不定你会在痛苦的品尝中顿悟,让自己的生命放出异样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