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电视剧《北京青年》热播,主角们重走青春的举动似乎在观众中产生了许多仿效作用。生活中,也有很多人厌倦了朝九晚五的机械工作,迷茫于忙碌中看不清的未来,因而就有人想何不学着重走青春呢?青春重走,走出现在职业发展的瓶颈,走出生活中的迷茫,走出心灵的局限。
很多人在出发前都怀抱着美好的愿景,希望一出走,在外面逛一圈回来,所以的问题,所有的迷茫和困惑都能一概解决。但事情真的如此简单吗?我不否认,一个人行走于不同的城市,感受不同的文化,接触不同的人会给他的思想注入新的活力,带给他新的想法和观点,这也是古语所说的“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但你带着一颗迷茫的心这么漫无目的地走着,就能走出一条康庄大道?我表示怀疑。
很多人觉得被生活现实局限,看不清自己的发展方向,其实归根结底是不知道自己心里到底想要什么,而一个人如果心里没有一个明确的方向,任他行走的再远,困惑也将一直围绕。电视剧里的主角何东,他的困惑来自于他一直按别人的想法和要求生活,他不满自己的生活现状,认为他的生活和工作都是父母安排的而不是自己想要,即便那个工作是我们许多年轻人挤破头都想考进的公务员,他重走青春的主要动机就是要去找寻自己内心想要的生活。但跳出原来的生活,重新上路,他们一开始兴奋于新鲜的环境和生活状态,他们搞生存体验,尝试许多工作,干很多体力劳动,但这些东西带给他们的收获甚小。如果说他们在北京只是不满足枯燥的生活,那到了烟台和深圳,他们则是迷茫于自己的职业定位和发展。为什么走了一路,他们还是茫然呢?因为从一开始出发,他们就是没有方向的。有时候不得不承认,方向比努力更重要,有方向的努力可以帮你达成目的,无方向的努力不但是无用功,而且会让你产生挫败感。
现在许多大学毕业生,就业前并没有对自己有个明确的职业规划。毕业出来,还处在刚进入社会的兴奋期。对于就业,多半是根据自己的专业和兴趣来。计算机专业可能更多的是去做软件开发和程序设计,中文专业的可能是做文字策划或编辑。当然也有很多同学不仅仅把工作局限在自己的专业上,比如英语专业的学生没去培训机构当老师或者进翻译公司做翻译,而是去外贸公司做海外销售;医学院的学生没进医院或者其他的医疗机构,而是去外企当了一名文化专员。刚开始步入一个岗位的半年到一年,很多人都还在新鲜期和适应期,而且这个时期同学们的处境和待遇都接近,所以大家没太多的比较和较量,觉得有份工作干就好。
一份工作干了一两年后,特别是进入职场三五年,许多的同学就会开始思考自己的职业定位,特别是在与周遭的朋友进行比较后,一些人会怀疑自己的职业选择是否正确,而这个选择是否就是最适合自己的,最有发展的。做程序员的计算机毕业生开始厌倦每天对着电脑编程序的生活,而一个项目接一个项目做下来并没有太多的新鲜感和成就感,他们会想这就是自己想要的职业吗?做翻译的英语专业毕业生,刚窃喜自己两年的翻译经验已算小有资历,工资也从最出的两三千涨到了四五千了,却在朋友聚会中,发现去做海外销售的同学基本上月入万元;当医学院毕业的学生看着自己的同学在医疗单位干的风生水起,而自己却还在外资公司做基层员工,他开始怀疑自己当初的决定;当年被嘲笑回老家考公务员的那群同学,现在在机关单位已混得小有成就,成家立业,有房有车,而选择留在京城的如今依然漂着,看着手头的工资,再看看房价,无望地感叹着自己的青春是不是选错了起点。
在职场奋斗几年后,许多人褪去了当初的懵懂,但似乎比当年刚进入职场时更迷茫。我们考虑的不再只是一份可以解决温饱的工作,而是什么才能作为事业或职业来发展。我们经常会疑惑自己能干什么,适合干什么,许多人看不清自己内心的需求,就按社会大众的价值取向以及周围亲人朋友的喜好来选择自己的人生和生活方式,选择后,却发现自己过的并不开心,然后就用阿Q精神来安慰自己说其实干什么工作都是如此,不过是赚钱过日子,哪来那么多兴趣和开心而言。
生活中,最令人担心的就是没有方向和目标,那种迷茫带来的恐惧和不安时常会让我们对生活现状产生怀疑。有人说,人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别想太多,得过且过的人最快乐,或许这也是一种不错的生活态度,但我相信更多的人还是希望自己的人生有所突破和作为。行走能增长阅历,让我们更真实地贴近生活,但它并不能轻易地让我们找到自己的方向,指引我们走出职业困惑和生活迷茫的方向其实还是存在于我们的内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