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的大事记是高三的文科班同学群终于上线了。我作为落后分子,失散分子,还是被搜寻到了。群,顾名思义,自然是众人聚集在一起的地方,从早到晚,很是热闹。我礼节性地打了声招呼,你好我好在一起就好,就继续我的潜水生涯。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群是越来越多。工作群有三五个,单位群,系统群,文明群,评论群;亲友群五六个,三人本地闺密群,四人异地闺密群,大学群,高中群,高中群又分高一高二的理科班群和高三的文科班群;兴趣爱好群,还有作为孩子家长的群,幸亏小学初中还没有太流行微信群。。。各有各的小山头。
突然觉得一个人的身份的多样性,像树的枝丫随着时光的变迁不断地从身体里生长出来。从孩子到为人父母,从学生到职员,从素人到某个兴趣爱好者,枝丫有长有短,有粗有细,都有一部不敢说血泪却是欢笑伴随着泪水的成长演变史。
记得好多年前,曾经跟一同事兼闺密打电话,一边说着事,一边跟两三岁的女儿说,等妈妈打好电话再帮你弄。她在那一端说,真的无法想像你做妈妈的样子。我在她眼里就是一个稚气未脱的女学生,偶尔闹闹情绪犯犯愣,对面对坐着,她都无法面对现实。这一身份的转变连我自己都没有想象到。我以为我一直是个长不大的孩子,自闭的孩子。工作后,我姐跟我弟弟还说起,老二从小就有点自闭症的哦。
话说自闭症是有点夸张的。我姐也是有过文学爱好的人。我只是不习惯在大庭广众之下表现自己罢了。像女儿的初中老师对她的评语一样,小范围内还是活泼的。要不然,我早成了围观对象或者泡在汪洋口水里的动物,或者自闭时绝对自闭,暴发时威力绝对巨大,哪能娶妻生子几十年如一日地过着最正常不过的小日子啊。
随着一个人身份和角色的不断增多,在人精力有限的不变总量下,各个身份所占的比例自然是越来越小,而那个所谓的自我空间自然也是不断被侵占。人还是要自己给自己找点空间的,励志一点就是自找苦吃,守得住寂寞和清冷。有时候,虽然情绪上身,一个人的时光很难挨,但那也是属于你自己的一部分,不是财富,却可以是一种经历一种阅历一种感受力。改良一下朱自清老先生的话,热闹是他们的,只有寂寞才是自己的。哲学家们说,痛感伴随着存在感,安全感也意味着麻木。
在一个民谣栏目里看到一句话,哭有时比什么更爽。那几天刚好一个人放肆地痛哭了一顿,感觉真的是心有戚戚也。只要一个人能做的事就尽量自己做吧。虽然这话有点小凄凉,但是现实是群体越来越多,真正能交流的人并没有随之增多,想交流的欲望反而抵触性地下降。
虽然许多个夜晚的此时此刻,对于我来说,都是一个人的时光。就算是虚度时光,我还是习惯和自己一起虚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