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感冒及其它
(2014-05-31 14:09:24)
我以为自己和面做馒头是项很复杂很巨大的工程。那一天居然发神经,抓了有半天休息时间的萱爸的差,让他把肉买好剁好,剩余的工程我一个人居然一个中午也搞定。我姐是买了现成的皮子包豆腐馒头,萱爸的姐是自己和面做肉馒头。我发现我自己发面居然做成了精粉肉馒头,看来是时间不足发酵不充分。其实只要自己有足够的兴趣和心情,最艰巨复杂的事好象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看了些小说。值得一记的是蒋一谈的《透明》,也是从凤凰网的“文学青年”上看到的。蒋作为一个男性作家,写得很日常生活化,简洁却有回味。他很推崇门罗。只是作为性别之差,他着眼的是在生活中那一类有无力感的男人。他的其它几个,还是不喜欢。把其它名人引进来,弄在自己的小说里,比如《在酒楼上》,一看就让我想到鲁迅,虽并不类同。还有吴冠中呀什么之类的,太小众化。
经常拿起来的枕边书还是美国女作家洛丽摩尔的《美国鸟人》。短经典文丛的其中一册。喜欢她的语言,幽默和讽刺,然后像鸟一样跳跃式的一个个片段,在看似轻盈中却有沉重的落点,像黑夜里的雨点落在窗外的雨蓬上。每个作家都有不同于众的只属于他和她自己的个人情结。我发现洛丽摩尔对名字有一种特别的缠绕和宿命之情,在好几篇小说里都写到了女主角的名字,无论是父母给予的还是什么,都和她本人不和。
翻译了几个方言版的小故事。萱萱说每周将有一节用本地土话讲故事课。我就信手弄了个方言版的龟兔赛跑发在微信上,结果老师在班上引为范本。萱萱回家后让我继续弄几个出来。我只好一边百度一边翻译成方言,写好了再给萱萱念一边。真是辛苦。我一直很抵触弟弟让侄子从小讲方言,看来,还是他的路子对。不过,一入北京大国都,侄子的方言终究也难免被普通话的洪流所吞没。现在他跟我爹妈视频聊天,已经会讯问爷爷奶奶,你们为什么不讲普通话?他才到北京几天呀,自己的普通话都还没说流利一不小心就会带出乡音来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