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国人读书越来越少的话题,以我的浅薄之见,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是我们面临的选择性越来多。无论是生活还是娱乐方式,接受知识的渠道也更为广泛。你只要想象一下,在没有进入机器时代以前,我们除了什么还能什么?这是不可避免的全球性问题,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利用高科技手段来改进书,比如现在比较被接受的网上阅读,比起传统的方式更为便捷,但还是有许多不足:长时间的看下来,眼睛脖子都累,不太环保。这方面就需要IT行业人士多多辛劳,担负起这光荣而伟大的使命。
二是社会的功利性越来越强。除了正规的教科书和可以帮助提高成绩的相关辅助教材,其它所有的书都可以被定义为“闲书”,这是我所亲身感受过,而且也将长期存在很大一部分人的观念里(关于这点可参照本人随后贴上的旧文)。这就是我们的国情所在了,没有真正发扬好“尊书重教”的传统,或者说是引导偏了。好象还要牵涉到现在的教育制度(所谓的高考),那就不好多说了。
三是书本身的越来越泛滥成灾。有时候多可以是多多益善,少是一种匮乏,如良师益友;但好多时候多就意味着泛滥,泥沙俱下,良莠难辩,少而精才是真理。对于真正喜欢书的读书人来说,价格即使相对较贵,只要是喜欢的精品也会倾囊获之。然而就是有太多包装精美、表里不一的书让我们倒尽胃口,好比光临一场豪华的盛宴,却没有想象中的美味,也没有解决胃的基本需求。这是我们这类读书人(相对而言)面临的问题,有点找借口少看书之嫌。
说点题外话,幸亏我出生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以上的三个原因还没有发展到眼下的登峰造极之状,让我与书相遇开始就不离不弃。这既是我之幸,也算是书之幸。不过这么多年下来,书在我心中的地位还是有些下降和变化,从年少时期的智者的形象给我指引,到青年时代不可或缺的佳友,再到现在沦为一个有重大存在感的情人(好象不是原创),这就是我之不幸,书之不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