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心理实验研究中对照组的使用

(2007-06-26 05:22:50)
分类: 常用心理实验设计模式与技术

    实验研究通常都包含对照。实验法要求对不同自变量水平下因变量的测量值进行比较,也就是比较不同处理情境下的观察所得。但有时,研究者只对一种实验处理进行测量,这就无法对一系列处理进行比较,而是将处理情境与基线水平的“无处理”情境相比较。用实验术语来说,处理情境称为实验组,无处理情境称为控制组。对这里的“组”可以作不同的理解:例如,在处理和无处理情境下观察同一组被试。在这种研究设计中,只有一个“组”的被试,但产生了两“组”可对照的分数。尽管使用“控制情境”可能更准确,但我们仍然使用常规说法,把它叫做“控制组”。

    实验中,构成控制组的方法可以分为两大类:无处理控制组和安慰剂控制组。

无处理控制组就是指被试不接受任何被评估的实验处理。无处理控制组的目的是提供正常行为的标准或基线水平,以便将处理情境与之进行比较。比如,为了研究药物疗效,可以采用两组被试进行实验,一组被试使用药物而另一组不用;要评估培训的效果,实验组接受培训,而控制组不需要。乍一看,在处理——无处理实验中好像不包含自变量,但实际上,研究者还是通过控制处理变量而创设了不同的实验情境。我们可以将无处理实验情境看作是自变量取“0”的水平,于是,实验将“全”或“无”的两种处理情境进行对比,自变量仍然存在,它的水平包括全或无的两种水平,或者说由“处理”与“控制”组成。

    安慰剂是一种无效也无害的药物或本身并没有任何医疗效果的虚假药物处理,如糖衣片或注射用的生理盐水。尽管没有任何生物学或药理学的理由说明安慰剂有效,但它确实对人体健康和行为有一种戏剧性的作用。有人认为安慰剂效应是心理效应,是心情而不是安慰剂本身对身体有影响。如果个体坚信药物有用,这一信念本身足以产生药物效应。

    在实验研究中,安慰剂效应会导致许多关于结果解释的严重问题。当研究者观察到处理和无处理控制情境间的显著差异时,他能肯定观察到的影响真是由实验处理引起的吗?这其中是否包含安慰剂效应呢?关键要看实验研究的目的。为此,我们经常要区分结果研究和过程研究:(1)结果研究只调查处理的效应,目的是要确定实验处理能否产生重要的或实质性的(临床的)显著效果,这种研究关心的是实验处理的总体效应,而不太关注在处理程序中究竟是哪一种要素产生了效应,这种情况下,只需要将实验组与控制组对照;(2)相反,过程研究力图确认实验处理中发挥作用的主导成分,所以在过程研究中,必须将安慰剂效应与实验处理中其他的主导成分分离开来。为了把安慰剂效应与“真实的”“处理”效应分离开来,研究者在实验中要使用一组或更多安慰剂控制组,安慰剂控制组中的被试只接受安慰剂而不接受真正的实验处理。将安慰剂控制情境与处理情境相对照,能揭示出安慰剂效应之外有多少处理的效应存在。研究者有时还采用第三个无处理组,将安慰剂控制组与无处理组进行对照以揭示安慰剂效应的大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