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闲言碎语 |
平日里,收到的同类刊物类类种种,看《美术》是为了了解主流意识,把握政治方向;读《美术观察》是为认识学科前沿,提升理论素养;《中国艺术》可以传达新锐观念和前卫艺术;《中国典藏》市场加边缘话语,体现民间趣味;《艺术界》与《美术天地》的选稿和版式设计都还比较有新意……
一向对胡吹乱捧之恶俗风和自吹自擂之自恋癖深恶痛绝,有的拆了信封就塞到书架上了,更多的不过是翻一两下认一下熟人了解一下行情而已。厌烦了那些大众媒体上反复出现的扭捏作态的面孔和生硬做作的作品,一度“审美疲劳”,看到国画就恶心反胃。
别看近两年冒出的美术刊物名目繁多,或者是看到别人收版面费有利可图也跟着上阵一搏,或者是画家们不堪被媒体宰割亲自操刀上阵自给自足。先期投入容易,后头收支平衡难――因为赢利点只有一个,绝少靠征订发行赢余的。因此发行越来越少除了已成标的和潜在目标,条件越放越低没了气格和脾气有钱就上以至屈尊求稿,而画家则越是不屑越是高傲自抬身价。恶性循环,没个终了。
在某种初始的意义上,媒体是意味着话语权的或者权威或者其他带有指向性的意义的。然而,现在一个几千块钱买进来的香港刊号通常意味的是“摇钱树”。无怪勿连《美术观察》的人都说当今的画家养活了一批媒体了——画家宣传作品的市场需求就是美术媒体如雨后春笋般成长的市场动力。
大多数杂志的赢利点不是版面费就是收藏回报。很多杂志通常是左手进右手出,市场流通快,资金周转活。我们老板是比较死板的,总盼着哪一天那堆纸可以让他暴发一顿总是舍不得出手,所以资金周转比较紧张;而版面费也不好拿,固然是看着画家的行情看涨把版面费按栏目不同分两千、三千、五千几个档次,恐怕除了那些动辄以“名录编入某某辞典”示人画家不会主动掏钱来露这种脸了。
入行之前,“艺术”总是带着神秘的光环高高在上的。现在想来,也不过是隔离太远产生的错误罢了。在这里,你可以看到最恶俗的追棒,最令人作呕的炒作,最不要脸的自吹自擂,最…………远非学术腐败、钱学交易、道德沦丧所能涵盖的丑恶!画家提供稿件不给稿费罢了还得倒贴钱(当然,如果他的画市场性价比高,媒体们是宁要画不要现钱的)!!
冯大中说,就登我几张画还想要我一张画?
李孝萱说,就你们这些所谓的专业媒体搞坏了学术氛围,什么烂画给钱都敢往上登,叫我们好不容易启蒙出来的学生怎么分辨好坏?他们就拿着杂志回来问老师说,他们都上杂志上为什么不能学呢?……还三天两头不分时段电话骚扰要约什么样稿,想搞什么创作思路都让你们这些编辑给打断了。天天管好教学,管好自己创作,还得应付你们这些人,给你们整理资料拍反转片要折腾多少时间了去……(根据记忆整理,不尽其详,略表其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