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云下的日子》:浮光掠影的70后记忆

(2011-04-14 23:47:57)
标签:

张涵予

北京

云下的日子

幸存日

闫然

娱乐

《云下的日子》:浮光掠影的70后记忆


新锐导演闫然3月份同日推出两部作品,同样是以个体为样本展现社会风貌的小成本类型片,技法相当可是格局却截然不同,《幸存日》是富有主旋律色彩的灾难救援片,《云下的日子》是在理想和迷茫之间摇摆的成长纪念册。和影片一对小主人公的视角同步,《云下的日子》有着鲜明的观众年龄定位,大体就是七十年代赶上经济体制改革的那一代70后,影片中不遗余力的为这群当下社会的主流人群打造成长回忆,镜头跋山涉水从农村来到城市,见证了打碎大锅饭、城市经济复苏、流行文化的萌芽、蠢蠢欲动的下海潮,从懵懂无知到置身期中再到今天回忆起来的若有所失,的确都是70后的成长标志,可惜导演太过执迷于寓言式的自我表达,又缺少真正厚重的思考,以至电影呈现出来就像故事所执着的飘摇不定,形成一部浮于表面的实验之作,难免让拥有更多思考和探讨的70后感到失望,对于80后和更年轻的观众来说,倒是一堂不错的“历史”普及课。

在浮光掠影的成长记忆中,影片重点表现了一个时至今日仍然很热门的现象——城市梦,身为影片的主线人物,两个生长在农村的男孩儿在一本画报的引诱下,带着一条黑狗翻过茫茫山岭,来到贵州,这个在他们想象中堪比天堂的城市,途中遇到了两个真正的主角,一个是当初被迫嫁到农村后来舍夫弃子要“逃”回北京的路子于露,另一个就是15年前进城每年都带着一张伪造的奖状回家、实际上以教唆少年犯为生的工人张涵予。

这是在特殊年代浪潮中理想被扭曲的不良分子,一个挑战伦理,一个挑战法律,都为自己的梦想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同时也享受着巨大的满足感。人物本身都有强烈的戏剧性,但缺点是创作者比较注重表面的形式感,缺乏对人物的内在塑造,也没有表现出个性与命运的碰撞。于娜的美是表面的,她被追打、受的屈辱、弃子的痛,与进城后瞬间的美丽绽放,以及一张开往北京的火车票所寄予的美好,再到坐上列车后的空虚感,都只能以过度解读的方式来感受。而张涵予饰演的龙建国,他对于那个年代的代表性,他的具有传奇色彩的经历,罪恶和理想的冲突,并非一身帅气的高仓健式风衣所能涵盖。

影片中还闪过了一些颇有寓意的角色,在大街上寻找钥匙的精神病人,形形色色的执法者,以及老厂长所代表的主流人物,每个都有趣,也每个都很符号化。线索太多,反而失去了重点和记忆电影应有的细腻。总而言之,这是一部想法太多的电影,但话说来,想法多总比没有想法好,至少如果愿意去品味的话,《云下的日子》还是能够触碰到一些真实的记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