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沙》:中国“兰博”血战马家军
标签:
秦基伟桂芳临泽惊沙战争题材西路军 |
战争题材的影片,向来是以两个层面吸引观众。一个是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场面,一个是能激发人心豪迈的情感。在好莱坞电影中,战争电影往往是前者靠先进的武器,后者靠孤单英雄的勇闯虎穴。虽然也能让观众有一时的亢奋,却会在看后激情顿泄。而华语战争题材,又往往不令观众感冒。其原因是,过分的脸谱化,把英雄塑造得高大全,不近人间烟火。于是,本来是占了本土的“地利”,却失去了艺术上的“天时”。但近年来,华语战争题材还是有所进步的,如《八月一日》、《喋血孤城》等影片,都有可圈可点之处。而这部《惊沙》,则是近年来华语战争题材少中的精品之作。
影片故事所讲的是我西路军与马家军激战中的“临泽突围”。西路军后勤部队虽然作战顽强,却因为孤军奋战缺少弹药、粮食,又没有给养、药品,而被数倍于己的敌人包围在临泽城中。即便在这样的困境下,西路军指战员们,仍然是奋不顾身的杀敌。
在场面上,因为年代的限制,自然不会有太多的新式武器。但影片中西路军将士们在子弹打光了的情况下,用大刀、石头与敌人短兵相接的场面,要胜过用特效作出来的视觉冲击。据悉,影片为了战争场面,光炸药就用了5吨,子弹打了十几万发!现代战争的激烈,原始战争的凶悍,在影片中都有所展示。
一贯是华语战争片被诟病的高大全、脸谱化,在《惊沙》中也毫不见。特别是影片中的所塑造的秦基伟将军,上战场时,与战士们一样拼杀。在战场下,则特别关心战士。对于自己从家乡带出来的女营长桂芳,将军对其如亲妹妹一般。而在当敌人抓住了桂芳时,将军又不得不去开枪。战争的残酷,人性的纠结,以及在战斗中的战友情,都巧妙的融合在一起,完全没有以往的“同志们辛苦了”“同志们奋勇杀敌”的口号化。
最能吸引观众的,则是影片的悲壮感。像“兰博”一样的孤胆英雄,会让观众血脉贲张。但这种激情,却不通地气,仅仅是一种个人英雄主义的崇拜。在《惊沙》一片中,少见个人英雄主义,而是一种为了理想的抛头颅,洒热血。影片仅仅只表现了西路军战斗的一个侧面,就足以震撼观众。
同时,去回顾西路军历史,会更能体会悲壮感。近2万2千将士,只有几百人冲出了重围,这是何等的悲壮!《惊沙》所贡献的,并不仅仅是一部电影,更是一种“惊沙”精神。现在人们也会在现实中激励自己自励、自强、自我奋斗。但要知道,能让一个普通人去有尊严的自我激励,正是由于无数烈士用“惊沙”精神所换来的。
历史的尘埃不会把这种“惊沙”精神尘封。惊天黄沙千里,西路英雄不朽!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