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新闻导语写作的失误——以两篇新闻传播学术会议新闻为例
(2019-08-29 16:22:07)
标签:
新闻写作教程 |
分类: 新闻评析·业务 |
在微信朋友圈里看到两篇有关新闻传播学术会议的新闻,发现它们篇幅冗长,写作上均有明显的瑕疵。别的不说,就拿新闻新写作最重要的导语来说,这两篇硬新闻导语的失误值得总结。第一篇《山东大学第二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师资培训班”在威海校区举办》的导语是:
8月26日至27日,作为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科共建共享工作的重要内容,第二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师资培训班” 在威海校区举办。四位国内权威学者齐聚一堂,为新闻传播学院和文化传播学院(威海)的教师们奉献了为期两天的精彩讲学。
该导语写作有几个问题:1.时间由头不佳。导语的时间应该是“最近时间点”,所谓“最近”即最新鲜,所谓“时间点”即精确到一个最具时新性的时间单位,通常是“某日”(重大新闻精确到“秒”);2.第一句话也有失误。试想,对于今天接受信息的受众而言,一个会议的举办时间距离他最近呢还是闭幕的时间距离他最近?不言而喻,显然是会议结束的时间对受众更新鲜;3.硬新闻导语要突出新闻价值。该导语没有突出这一点。“四位国内权威学者”是谁?他们的名头才是该新闻的显著性新闻价值之所在,应该把他们的名字列出来。4.该新闻导语结尾体现了作者的主观判断。会议是否“精彩”,不需要作者把自己的主观观点硬塞给受众,你只需要提供有关“精彩”的事实,让受众自己总结即可,这是新闻客观性的法则。综上所述,仅凭导语写作即可断定:作者的新闻素养不足。
第二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师资培训班”8月27日在山东大学威海校区落幕。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张志安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隋岩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新闻传播学科组成员张昆教授和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姜飞教授分别为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专业教师作了为期两天的学术报告。
不知你是否注意到了,这四位演讲嘉宾中,前三位的头衔比较多,但修改的导语中只选择了名头最响亮的、最引人关注的,这种简化处理是为了让导语变得简短有力、重点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