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武斌
武斌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1,264
  • 关注人气:3,45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硬新闻导语写作的失误——以两篇新闻传播学术会议新闻为例

(2019-08-29 16:22:07)
标签:

新闻

写作

教程

分类: 新闻评析·业务

在微信朋友圈里看到两篇有关新闻传播学术会议的新闻,发现它们篇幅冗长,写作上均有明显的瑕疵。别的不说,就拿新闻新写作最重要的导语来说,这两篇硬新闻导语的失误值得总结。第一篇《山东大学第二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师资培训班”在威海校区举办》的导语是:

826日至27日,作为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科共建共享工作的重要内容,第二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师资培训班 在威海校区举办。四位国内权威学者齐聚一堂,为新闻传播学院和文化传播学院(威海)的教师们奉献了为期两天的精彩讲学。

该导语写作有几个问题:1.时间由头不佳。导语的时间应该是“最近时间点”,所谓“最近”即最新鲜,所谓“时间点”即精确到一个最具时新性的时间单位,通常是“某日”(重大新闻精确到“秒”);2.第一句话也有失误。试想,对于今天接受信息的受众而言,一个会议的举办时间距离他最近呢还是闭幕的时间距离他最近?不言而喻,显然是会议结束的时间对受众更新鲜;3.硬新闻导语要突出新闻价值。该导语没有突出这一点。“四位国内权威学者”是谁?他们的名头才是该新闻的显著性新闻价值之所在,应该把他们的名字列出来。4.该新闻导语结尾体现了作者的主观判断。会议是否“精彩”,不需要作者把自己的主观观点硬塞给受众,你只需要提供有关“精彩”的事实,让受众自己总结即可,这是新闻客观性的法则。综上所述,仅凭导语写作即可断定:作者的新闻素养不足。 该导语应该修改为:

第二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师资培训班”8月27日山东大学威海校区落幕。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张志安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隋岩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新闻传播学科组成员张昆教授和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姜飞教授分别为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专业教师作了为期两天的学术报告。

不知你是否注意到了,这四位演讲嘉宾中,前三位的头衔比较多,但修改的导语中只选择了名头最响亮的、最引人关注的,这种简化处理是为了让导语变得简短有力、重点突出。

 第二篇学术会议新闻是《<中国新闻传播学年鉴>》第四届编辑出版研讨会在南京师范大学举行》,该新闻写了两件事,分别是该标题关注的事和第七届2018年度)全国新闻传播学优秀论文暨《中国新闻传播学年鉴》优秀论文奖(2019)颁奖的事。消息写作要一事一报,这篇新闻显然失误了。应该把这两件事分开写两篇短新闻。其实,它的导语就没写好:

  入秋的南京,细雨绵绵。

     828日,《中国新闻传播学年鉴》第四届编辑出版研讨会在南京师范大学举行,会上正式发布了《中国新闻传播学年鉴》2018年卷,并讨论了2019卷年鉴的编撰工作。

     该导语的第一句话是文学语言,美虽美矣,但却迟滞了硬新闻导语的信息传播效率,也表达了作者个人的情感,这都不符合硬新闻导语的写作规范,应该删除。其次,该硬导语也没有突出新闻价值。主持会议或参加会议的名人、名单位有没有?筛选一下,把最吸引人的事实信息放在导语里,不就蓬荜生辉了吗?硬新闻导语靠新闻价值吸引受众,所以它不用铺陈,直截了当、直白简洁即可。该导语应修改为:

    《中国新闻传播学年鉴》第四届编辑出版研讨会828在南京师范大学落幕,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唐绪军研究员主持了这次研讨会。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50余名代表以及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师生代表出席会议。

    不知你发现没有,两篇修改的导语均未把时间要素作为消息的由头,这是因为相对于动态事件新闻而言,会议新闻的时间要素不是很重要,会议的主题才是关键,应放在起头的位置作由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