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主按:今天无意中发现了一篇自己一年前的讲稿,顺手贴在博客上吧】
在南方周末记者李海鹏作品研讨会上的发言
(2006年4月6日下午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蔡冠深报告厅)
郭光东
各位老师、同学:
下午好!
在我的印象里,一大堆人围在一起为一个人开研讨会,这个人不是伟人就是老人。今天我的同事李海鹏年纪轻轻,比我还小一岁,就被研讨了,而且是在名闻遐迩的复旦被研,所以我觉得这是值得万分祝贺的事。

我进《南方周末》报社已经有三四年了,以前也是从上海过去的。《南方周末》有许许多多让我引以为傲的同事。《南方周末》跟我以前呆过的单位有一个重大的不同点,可以说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李海鹏是我众多杰出同事中的一个优秀代表。李海鹏这次能被研,一方面说明我们《南方周末》有魄力来肯定自己的员工;另一方面,我想最重要的,也是李海鹏确实值得被研讨。
我自己觉得,海鹏确实有些天赋。他的作品透露出特有的李海鹏气息。他的文章结构值得我们反复把玩,他的文字表达能力十分过人,在《南方周末》,可以说汉语之美被他发挥到了极致。他的句法也是毫无八股气息,生气盎然。他刚才说他的文章写得花哨,这种文体在以前的新闻教材里面或者是我们看惯的新闻作品里面是不多见的。
我对他作品印象比较深的一个例子,就是报道北京堵车的新闻,标题叫“车陷紫禁城”。里边有两段话给我印象特别深:
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故都的秋》中,郁达夫最怀念这些记忆。但这些闲情逸致对于今日北京人来说是非常奢侈的,如果崔钢林(一个出租车司机)在交通高峰期到这些地点去,那么他花费的时间将分别为两个小时、两个小时、两个小时、两个小时、两个小时———去任何地方都需要两个小时。
我觉得,这样的重复对一般人来说是病句,但是放在堵车这个事儿上就特别的贴切。因为本来车停在那儿什么事都没有,特别无聊,很多时间、细节都是重复的,他这样的句式用在里面非常跳。
还有一个,大家觉得堵车是浪费生命,他举了一个例子,那天下雨,秋雨从他们脸侧的玻璃上淌下去,车的速度大约为零秒钟,而车龙的速度则是零,5分钟零公里,10分钟零公里。
他通过这些发散性的思维以及他过人的洞察力,使很平常的事情在他的笔下生气盎然。
他还原事实能力确实匪夷所思,很多没劲儿的事被他一写就狂有劲。比如他报道的《悲情航班MU5210》。我一个朋友跟我打电话,他说,开始觉得很奇怪,怎么《南方周末》头版做这个,很多媒体都报了,飞机失事的新闻无外乎就是原因是什么,死了多少人,赔偿多少钱,就这些事。但是一看署名是“李海鹏”,就看了下去,确实不错,值得一读。这说明同一件事换一个人写,就完全是另外一个局面。李海鹏在一定意义上已经成了我们《南方周末》的一个金字招牌。他刚才也说了,读者是否看一篇文章在3秒钟之内决定,要是我们的一些烂文章也署上李海鹏的大名,相信能骗很多人来读。当然,这样也会砸了海鹏的牌子。
我觉得他像一个小说家,或者说是一个讲故事的高手高手高高手。当然,他的小说不是我们平常意义上的小说,他那是“新闻小说”(我自己的定义),它源于生活,但是平于生活,忠实于生活。
总之,我觉得他很有特质,这可能也跟他的星座有关。他是天蝎座的,天蝎所具有的神秘、敏感、完美主义的特质,可能都是成就他大业的要素。当然不是每个天蝎都是高级记者,比如我就是天蝎。也可能他确实是天赋异禀,比如他母亲生他的时候天有异象,屋顶上有大鹏鸟盘旋,他的名字里就有一个“鹏”字。
我说这些,是想跟在座的老师、专家和同学探讨一个问题,就是李海鹏这样的高级记者能不能被复制或克隆?我觉得可能性很小。海鹏自己刚才也讲,他的很多采写技巧有时候都不可说的。尽管他已经总结了一些自己的采访技巧,包括文章的结构等等,但我觉得他在采访一件事情或者是写作一篇文章的时候,可能当时自己都没有想到这些。他不可学的另一原因,还在于新闻是经验之学,甚至可以说它是靠直觉来混饭吃的。
除非你跟他的教育背景、跟他所有的都是一样的,你才可能学。为什么他的文章写得那么好看?跟他是学中文出身有关,比如我学法律的,就不可能写出他那样的文章。
我觉得每个人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做好你自己,在你自己这个领域好好开拓。我们《南方周末》现在有5个高级编辑、记者,这5个高级编辑、记者各有特色,甚至干起活儿来根本不是一路人,但是他们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追求卓越。还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刚才几位都说到的“信仰”。我们要学就学他们的精气神,学他们的赤子之心,学他们的正义感。而且,在当前的新闻环境下,我们要学如何把自己的新闻理想呈现在纸面上,呈现给读者。
最后,我作为《南方周末》的一员,要感谢复旦大学恩赐给了我们《南方周末》很多好的同事,比如连清川、朱强、戴敦峰、曹筠武、柳剑能等等。他们有的已经离开了,有的成为领导者了,有的也可能会成长为高级记者、高级编辑。这里,我殷切地渴望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更多地为我们恩赐好的同事,和我们共同担当,一起共享中国新闻即将到来的盛世。
谢谢大家!
(根据现场录音整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