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三
章 人的心理软件是怎样安装上去的 (续5)
记者:中国有句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请问大师,除了父母外,还有那么多的人参与了软件的安装,会不会有这种情况,一不留神儿,有可能被动地安上了不好的软件?
大师:被动地安装上不好的软件,这种情况是普遍存在的,特别是在人不能准确地辨别是非的时候。
教师节来临之前,上海某小学一年级班主任杨老师收到了学生的一份礼物,可是这份礼物却无论如何都不能收下。据杨老师讲,那天上午课间休息时,班里的一位女同学芳芳说要送一个礼物给她,老师以为是学生自己制作的折纸、粘贴画等手工艺品。可是当芳芳将礼物放到她手里,却是一枚金戒指。杨老师特别疑惑,孩子的爸爸妈妈怎么能教育孩子给老师送礼呢?仔细一问,才知道孩子自己从家里翻出来送给老师的,孩子的父母根本不知道这回事。杨老师立即与孩子的家长取得了联系。芳芳的父母表示都不知道孩子给老师送金戒指这件事。小小年纪的孩子怎么会想到给老师送礼?对待这样的孩子家长应该怎样教育?
市医院心理康复科李梅主任认为,首先肯定芳芳是一个特别聪明的孩子,小孩子的模仿能力特别强,可能是受周围大人们送礼办事或者受电视剧的影响,感觉送礼之后事情就好办了。于是为了讨老师欢心,小学生才送上金戒指。老师无疑是一个堪称师表的老师,假如是个贪心的老师,在收了芳芳的礼物后,又在处理班级事务上偏向芳芳,就会使“送礼”拉关系这个庸俗的软件,在芳芳的幼小心灵里生根、发芽,得到进一步强化。七八岁的小孩很可能被弄得很圆滑,这对正在学习成长的芳芳,其危害不知会有多大呢!
成都市赵女士的女儿今年13岁,刚上初二。孩子很小的时候,便教其背诵诗词。为了让女儿能从古代诗词中汲取更多的营养,五年级时,赵女士给女儿买了很多有关宋词的书。赵女士称,自己比较喜欢婉约派的词,词中语句优美,意境上更给人一种凄美的感受。自从女儿看了这些词以后,也对其产生了兴趣。赵女士说,她渐渐发现,原本开朗爱笑的女儿沉默了很多,家里基本上听不到她唧唧喳喳的叫声,后来便看到女儿的书本上摘抄了很多凄美的词句,有的还是女儿自己写的。现在,女儿已变得寡言少语,不上学的日子就闭门不出。看了心理医生,诊断为轻度抑郁症。
对于赵女士女儿的情况,省中小学心理指导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孙林解释说,赵女士女儿的变化及目前状况与其阅读的作品有很大关系。孙秘书长说,一部文学作品是作者心理状态的展现,古代诗人有很多是落魄诗人,其作品中难免会有哀伤、忧郁成分。读者在阅读这些作品时,也是一种心理学习,如果没有辨别能力,很可能会受到诗歌中所反映的精神状态的影响,从而让自己也“忧郁”起来。赵女士的女儿,不但被动地安上了“忧郁”的软件,而且已发展到了成“病”这样严重的地步,可见不引起重视是不行的。
天下无巧不成书。与看书痴迷了,被无意中安装上了有害的“忧郁”软件相反,一位损人利己的惯偷看了报纸后,却被一篇文章安上了靠双手劳动致富的软件,从此告别了歪门邪道。事情发生在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身上。那天他去一家羊肉馆用餐,老板热情地走过来对他说:“你还记得我吗?”林清玄说:“记不起来了。”老板转身回屋拿来一张20年前的旧报纸,那上面有林清玄写的一篇文章,那时他在一家报社当记者。这是一篇关于小偷的报道:小偷手法高超,作案上千次,次次得手,最后栽在了一个反扒高手的手里。文章感叹道:“像心思如此细腻,手法如此灵巧的小偷,做任何事情都会有占成的吧!”老板告诉林清玄:“我就是那个小偷,是你的这段话引导我走上了正道。”一段话给一个小偷安上了自信、自立、自爱、自尊的软件,连林清玄也不会想到吧!
沈阳龙先生的苦恼更令人哭笑不得。“拜托各位,孩子还小,不要再给他赊账了!”每次挨个地儿为儿子还账时,龙先生总要对摊主们说这句话。可这对摊主的央求并无效果。
龙先生的儿子小军刚刚上一年级。别看孩子年纪小,身上背的债务却不少。都是欠给学校门口卖羊肉串的、珍珠奶茶的、铁板鱿鱼的……
一天,小军突然拿回家几张欠条,分别是欠卖羊肉串家28元,欠珍珠奶茶家20元,欠小百货家12元,虽然这钱数不多,但龙先生特别难过,一气之下,龙先生把小军揍了一顿。可没想到,这次打孩子却遭来全家人的指责。无奈,龙先生只能先去还钱。
在还钱的过程中,龙先生和每位业主讲得很清楚,“以后不许赊小军任何东西。”但令龙先生气愤的是,这件事不但没有就此罢休,反倒越来越严重——小军每个月都会拿欠条回家,龙先生也不得不去还钱。龙先生问商贩为什么给孩子赊账,他们说不是他们想赊,而是小军总是拿了东西就跑。问小军是不是这么回事,小军说不是。龙先生也弄不清楚了,随后龙先生和其他几位家长取得联系,他们也都反映收到所谓的欠条。
辽宁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副研究员张思宁认为,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留下很多烙印,如果从小让孩子养成赊账的习惯,那么孩子长大后很可能酿成游手好闲、好吃懒做的恶习。龙先生得罪谁了?儿子却被小贩们平白无故地安上了不良软件,而且被小贩们安上不良软件的还不止他家小军一个。
人们活着的过程就是“经历”,可以说,人时时处处都置身于安装“软件”的过程中,只不过是这些“经历”有大小、轻重之分,对人心理软件的安装作用有强弱、好坏的区别罢了。通常来说,人们由于对安装心理软件没有明确的认识,因此,致使有的软件安装上了都会浑然不觉,直到有一天在你遇到问题或事件时,“软件”自动地帮助你“处理”了,或者“解决”了。在惊喜中,你才发现或者被别人发现有了这方面的“能力”。人们常说的那个词儿“潜能”我认为就是这么来的。
时下,一些研究成功学的人,常常鼓励人要挖掘“潜能”,好像“潜能”是天生的,谁只要挖,敢挖,使劲地挖,就能把它挖出来为己所用。实际上根本不是这么回事。凡是不是从娘胎里带来的东西,如果不是先输入进去,怎么能在没有萝卜的地里挖出萝卜来呢!挖掘“潜能”的理论,很容易误人子弟,因为光是输出而不输入,即使真有什么“潜能”也会挖光的。实际上,所谓的“潜能”就是人在被动下安装的软件,只不过是本人没感觉到存在和没被他发现罢了。
有一个6岁小男孩,一天在外面玩耍时,发现了一只鸟巢被风从树上吹落在地,从里面滚出了一个嗷嗷待哺的小麻雀,小男孩决定把它带回家去喂养。当他托着破鸟巢走到家门口时,他突然想起妈妈不允许他在家里养小动物。于是他轻轻地把小鸟放在门口,急忙走进屋去请求妈妈。在他的极力哀求下,妈妈终于破例答应了。
小男孩兴奋地跑回门口,不料小鸟已经不见了,他看见一只黑猫正在意犹未尽地舔着嘴巴。小男孩为此伤心了很久。但他从此就记住了一个教训:只要是认定的事情,决不可优柔寡断。“果断”这个软件就这样安装上了。日后,长大的小男孩办事一直保持雷厉风行,从而成就了一番大事业,他就是世界著名华裔电脑专家——王安博士。
每一个杰出人士背后的故事告诉我们,他们之所以能做到常人难以想象的事情,都不是无源之水,无风起浪。只不过是大多数人安装这些软件的“经历”,或不被人记录,或因年代久远而被渐渐淡忘了。
①蒋光宇:《心理不合格可能是危险品》
②季卫华:《孩子应该做那些家务》
③赖波:《千万富婆逼儿女擦鞋挣钱》
④樊华:《单亲妈妈给儿子找个男性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