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宽恕心理研究

(2018-11-14 18:03:52)
标签:

宽恕

冒犯

对不起

受害者

分类: 朋友佳作、作品共享

宽恕心理研究

心理咨询师 吴剑

20181114

宽恕是指能够原谅别人不去心安理的一种情感。宽恕代表21世纪积极和健康心理学的基本发展方向,研究很迅速。宽恕有益于心理健康,可以减少焦虑,压力,愤怒,增强自尊。宽恕可以修复人际关系,促进亲社会动机,增强社交能力,带来积极的心理,情绪和社会结果。宽恕可以分特质性宽恕,状态性宽恕。特质性宽恕是指在不同情境中个体具有相同的宽恕倾向,状态性宽恕是指面对特定的冒犯情境下的具体宽恕行为。特质性宽恕在状态性宽恕发展而来,状态性宽恕是特质性宽恕的具体表现。日常生活中影响暴力事情发生的往往都是在具体情境中的宽恕,状态性宽恕。

状态性宽恕研究不足,往往是对个别因素的研究,缺乏综合,整体,大多数从冒犯者角度,缺乏被冒犯者角度的视野。冒犯事件往往发生在一定情境中,个体对这个情境的评价直接决定了个体是否会采取宽恕行为。就是个体对伤害情境的评价影响状态性宽恕的发生。Peggy认为,伤害事件的严重性,冒犯者的行为意向是意向宽恕的重要因素。影响宽恕的认知因素主要涉及伤害的严重性,动机,道歉。受害者对伤害情境的评价影响状态性宽恕的发生,伤害情境的评价包括受害者对冒犯者的行为意向评价,受害者对冒犯事件的严重程度评价,受害者对冒犯者是否进行道歉的评价。

研究包括,行为意向:有意,无意;伤害程度:高,低;道歉诚恳:诚恳,虚假;状态宽恕评价,包括原谅(行为层次),心安(心理层次)。并且编辑故事进行研究。

结果显示,受害者对冒犯者的行为意向,伤害程度,道歉诚恳的评价是状态性宽恕产生条件,冒犯者的行为意向,伤害程度,道歉诚恳都是独立对状态性宽恕影响,受害者知觉到无意冒犯,低伤害,诚恳道歉,更容易产生状态性宽恕

受害者对冒犯事件严重程度评价影响状态性宽恕发生,如果认为事件很严重,往往不会宽恕冒犯者,如果认为事件不严重,往往选择宽恕冒犯者。冒犯事件的严重程度直接影响宽恕中的慈善动机,如果受害者认为这个冒犯给自己带来很严重的伤害,往往选择不宽恕。冒犯事件的严重程度与个体的宽恕倾向负相关,如果冒犯事件使个体的经济损失,或者个体的身体带来显著的伤害,而且受害者认为冒犯者是故意冒犯的,很难宽恕冒犯者。冒犯程度本身不直接影响个体是否宽恕,个体对冒犯事件严重性认知评价对宽恕与否更重要影响。就是说,冒犯事件的客观严重性是通过个体主观判断严重性对宽恕产生影响的。

受害者对冒犯者道歉诚恳与否的评价影响状态性宽恕发生,道歉是侵犯者通过改变认知来修复双方关系的过程。冒犯发生以后,如果冒犯者能够道歉,并且受害者认为冒犯者道歉非常诚恳,往往受害者宽恕冒犯者。当个体对自己的冒犯行为向被冒犯者进行诚恳道歉,有助于被冒犯者对冒犯事件从积极方面去归因,并且主动忽视冒犯者的冒犯行为。道歉通过对受害者所遭受的伤害表示自责和关心,减少了受害者的怨恨,受害者不再认为侵犯者是恶毒的罪犯应该得到报应,认为应该宽恕冒犯者。因此,道歉是被普遍认为的最有效的改变受害者对侵犯者认知策略,得到大家重视。真诚道歉能够直接提高被冒犯者的宽恕水平,通过共情间接影响宽恕。诚恳道歉和悔过是在所有影响被冒犯者宽恕的可能因素中,唯一可以由冒犯者在冒犯行为发生以后自由控制的重要因素。

受害者对冒犯者行为意向的评价影响状态性宽恕发生。受害者认为冒犯者是故意冒犯自己的,往往不会宽恕冒犯者,当认为冒犯行为是无意为之,往往倾向于宽恕冒犯者。对受害者我们需要教会其学会对情境进行合理评价,教会沟通多进行换位思考,懂得得饶人处且饶人。无心为恶,虽恶不罚的道理。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个体的行为意向对我们评价个体行为的善恶的重要影响,当个体无心而为造成了伤害,虽错不罚。如果个体的出发动机是善意的,即使给对方造成了伤害,也是比较容易得到对方的理解和原谅。但是,如果个体的出发点就是给对被冒犯者造成伤害与痛苦,就是恶意中伤,其行为往往比较难以被原谅。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认为,在结果固定的情况下,如果一个人的动机是无意的,犯错误是可以被原谅的,如果动机是有意的,就很难得到谅解。就是说,个体对行为责任的判断,最初是以行为的结果为标准的客观责任观念,逐渐转变成为以行为动机为标准的主观责任观念

状态宽恕指标(原谅程度)上,无论是有意或者无意水平,道歉诚恳的简单效应明显;在状态性宽恕指标(心安程度)上,无意情境中,道歉诚恳的简单效应明显。说明,道歉诚恳是化解矛盾的催化剂,受害者即使感觉冒犯是故意的,但是如果冒犯者道歉很诚恳,也是可以得到受害者原谅。当冒犯事件发生以后,个体诚恳道歉对冲突事件的发生与否有重要影响,个体表示道歉时要充分显示出自内心歉疚,如果是漫不经心或者无所谓的说:对不起!这对事件的解决不但没有任何帮助,而且会进一步恶化事件。当个体道歉以后,被冒犯者内心仍然不安,存在一定怨气,个体这时候一定需要让被冒犯者进一步发泄内心不满,真诚,耐心倾听对方诉说,从不满到宽恕需要一个过程,不可以操之过急。

 http://p0.so.qhimgs1.com/bdr/_240_/t01e82ba546a4692e60.jpg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