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行路,点拨,觉悟?
心理咨询师
吴剑
2017年12月26日
星期六下午,名中医秦振华教授经验传承学习班,在南平市人民医院召开,福建省有11名优才(中医临床优秀人才)出席并且讲课,他们不少是全国第一批优才的国手,显示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福建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钱新春讲话,他重点说了,中医临床人才的培养,师承是重要方法。
他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名师点拨,名师点拨(钱局长讲课是使用指路),不如自我觉悟。这样一种学习中医药的路径,呈现递进关系,逻辑非常清晰。过去也曾经说过,中医院的发展道路是,所谓“三名战略”,名院、名科、名医。中医药人才的成长道路是,跟名师、读经典、做临床。这些都说明中医名师、名医是核心地位,是不可或缺。
为什么中医药事业如此重视名医,而西医医院更加重视医疗设备,整体管理,看来,虽然中西医的医院,虽然根本目标是一致的,但是在医院管理,人才培养,发展策略上是有差异的。我们看西医医院,设备是越来越先进,快捷,准确,傻瓜,昂贵,智能。就是人对设备的依赖越来越强,人的重要性在不断下降。就象我过去跟黄圣排常务副院长聊天说的,现在做西医医生越来越简单了。在未来,西医医生只要会玩电脑游戏,基本上就会做。也可以这样预测,未来人工智能的发展,最先取而代之的是西医医生。虽然,现在医科大学的学生的智力稍微比中医药大学的学生的智力高一些(高考分数),但是他们临床使用的智力要求却越来越低。也可以预测,西医医院更有购买大型设备的冲动,比较。
中医药,中医药人才是有区别的,虽然我们过去走过中医西化,中药西化的道路,现在我们再思考,还是需要有中医药特色,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为什么中医药的人才发展规律性有不同呢?有人说,中医是哲学,西医是医学,有道理。有人说,中医是文化,西医是看病,也有道理。上医治未病,下医治已病,中医是上医,西医是下医,更有道理。这样分析,中医药的智力要求,基本素质,思维方式,文化传统,哲学功夫,人文精神,要求更高。中医药虽然是医学,那只是基本要求,更多的是医学以外的修炼,成长。当然,需要的时间更久,努力更多,要求更高。
过去,我们谈心理咨询师的成长道路是,读书,行动,思考。医生也是这样,一是知识学习,二是临床实践,三是思考觉悟。中医药人才的成长道路,也是这样的规律。从理论到实践,从实践到理论,反复循环,不断递进,最终觉悟。真正能够成为大师,名家,思考觉悟更重要。所以,钱局长说,名师点拨,自我觉悟都是非常重要的方式,途径。说明中医师承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中医药是中国文化传统的一部分,中国传统的教育方式,也是经过了类似的过程,蒙学、私塾、国学等阶段的理论学习,然后各行各业基本上是拜师学艺,代代相传。有医德,有技术,有流派等。中医药能够发展到今天,这样的师承方式功不可没。绘画,京剧,工艺,宗教等大约如此。看来,有文化内涵的东西,师承更合适,有科学技术的东西,操作更重要。不过,读书,行路,点拨,最终都是为了觉悟。只是名医,大咖的点拨,尤其重要,起点四两拨千斤的关键作用。
https://ss3.bdstatic.com/70cFv8Sh_Q1YnxGkpoWK1HF6hhy/it/u=2258381247,2417951272&fm=11&gp=0.jpg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