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非适应性完美主义

(2017-02-11 09:15:09)
标签:

完美主义

父母教养方式

心理健康

分类: 财商课程、文章选要

非适应性完美主义

心理咨询师 吴剑

2017211

   完美主义是指一个人凡事追求尽善尽美的极致表现的个性倾向,是对人的情感和行为有着重要影响的人格特质。完美主义也是一个多维的复杂结构,其作用有积极方面,称适应性完美主义,也有消极方面,称非适应性完美主义。完美主义与心理健康,适应,主观幸福感有非常密切的关系,非适应性完美主义更多是与很多心理疾病密切有关。

   Baumrind对父母教养方式,权威,控制,专制的父母教养方式导致更多负面问题,更容易使子女发展出非适应性完美主义。专制的教养方式导致高不适应完美主义,父母的心理控制导致青少年不适应完美主义程度提高,大学生的完美主义倾向于父母的过度保护,过度干涉,拒绝否认正相关。非适应的完美主义与母亲专制,放任,父亲专制,放任的教养类型有关。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心理治疗理论认为,父母的不良教养方式传达了某种有条件的爱,即使子女必须达到某种标准或者要求,他们才是值得被爱的。子女不断通过自己的行为体验到这些价值条件,会不自觉地把这些本属于父母的价值观念内化,变成自我结构的一部分,来评价自己以后的行为经验,这个过程叫自我价值的条件化。非适应完美主义的核心问题,正是强迫性的制定不切实际的高目标,并以是否达到目标来评估自己的价值。因此,父母不良教养方式,很可能是通过把子女的自我价值条件化,逐步导致非适应完美主义的产生。自我价值感的条件化通常在各个领域是不同的,只有重要的特定领域中的自我相关事件才影响自我价值感,不重要的领域对自我价值感不起作用,就是自我价值感的权变性。自我价值感的权变性体现在7方面:他人认同,外表,竞争,学业表现,家庭支持,道德,上帝的关爱。控制性强,比较冷漠的父母教养方式会导致整体上比较高的自我价值感权变性,就是自我价值感容易随着相关事件而发生变化,同时在某个领域的自我价值感权变性对这个领域的完美主义有正向预测作用。

   工具使用,近乎完美量表中文修订版aps-r,包括高标准(对自己目标高低的评价),秩序感(是否喜欢整洁和秩序),不一致(自己的标准和实际表现的差异)。父母期望量表paq,包括民主型,专制型,放任型。自我价值感权变性量表csws,包括他人认同,外表,竞争,学业表现,家庭支持,道德,神灵庇佑。

   结果显示,男生是csws的他人认同,竞争,学业表现,家庭支持方面低于女生,说明自我价值感权变性有跨文化一致性。不良的教养方式上,男生比较高,可能与中国人穷养儿子富养闺女的观念有关,由于男孩子成长以后往往被赋予更多期望,因此从小的教养方式更加严厉。

   不良的父母教养方式确实与非适应完美主义有比较高相关性,同时非适应完美主义与自我价值感权变性中的竞争,学业表现,道德,神灵庇佑正相关。大学生的学业,道德,及各方面的竞争都是大学生体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部分,当自我价值感在这些方面过度依赖时,可能就会导致在这些方面制定过高标准,形成非适应完美主义。

   结果显示,神灵庇佑的自我价值感权变性确实在不良教养方式对非适应完美主义的影响起重要的中介作用。道德在自我价值感权变性在父母专制对非适应完美主义作用起一部分中介作用。

   过去研究显示,父母专制会造成很多消极结果,不适应完美主义也是一个。父母专制,更多是对子女控制性教育方式,要求子女完全服从,听家长的要求和指令。道德标准,恰好是一般家长教育子女的最初内容,也是贯穿教育始终的内容。因此,家长在这些方面控制性态度,很容易让子女形成条件化的自我概念,认为只有自己符合道德标准,达到父母要求,才是有价值的。在这样情况下,子女会慢慢习惯父母制定的标准要求自己,无论自己实际是否能够达到,从而慢慢形成了不适应完美主义。

   神灵庇佑自我价值感权变性的重要中介作用,国外研究显示,冷漠型依恋的大学生自我价值感更多依赖上帝的爱,根据宗教研究,寻求依赖是宗教信仰的主要心理基础,而且是一种比较高级的心理,这种心理会使信徒更加臣服,并且会把各种苦难作为神灵对他的磨练,如苦行僧。而且,在中国的文化中,神灵的形象,大多数已经被内化成为自己的某种行为准则,如中国的俗语:多行不义必自毙,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积德行善,苍天有眼等。这些俗语体现某种标准,因此价值感依赖于神灵庇佑的人很容易给自己制定高标准,很多时候,这些标准可能是非常不切实际的。当父母采取严厉控制或者冷漠放任的态度,子女无法得到安全感,因此他们就去寻找外在的标准和力量,这时候如果他们认为神灵能够拯救他们时候,他的自我价值感就更多依赖神灵,从而导致苦行僧的心态,为自己制定难以达到的标准。这种情况很容易造成恶性循环,如果挑战失败,就会归因于自己努力不够,或者神灵没有庇佑我,而自我价值感依赖神灵,又会让他觉得自己没有价值,进行内归因,这种思想反而强化了他们制定自己难以达到的标准这个行为。

   http://img1.imgtn.bdimg.com/it/u=1607743596,2364623281&fm=23&gp=0.jpg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