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患者自杀的特点
心理咨询师
吴剑
2017年2月8日
自杀是主动自愿结束并毁灭自己生命的行为,它导致个人舍弃求生的本能,更是一种值得关注的严重的社会公共卫生问题,也给各个家庭和社会造成了巨大损失。2004年专家认为中国自杀死亡率23/10万,《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2015年,中国农村自杀率是8.6/10万,城市是5/10万,自杀是我国人群第五大主要死亡原因。南方某城市大型综合性医院,发挥自杀重要的救治功能。在科室抢救诊治自杀导致的躯体状况同时,患者精神状况(包括再自杀)的干预状况不规范,甚至存在医疗安全隐患,成为必须重视的医学社会问题。
调查显示,在城市大型综合性医院,自杀年龄在15-25和25-35最多,45-55次之。自杀最高峰年龄是初高中生,才进入社会的大学毕业生,说明我国经济文化发达的大城市,自杀人群主要是青年,青少年,女性明显多于男性。患者不管是从封闭走向开放的校园环境,还是刚刚从校园步入社会,缺乏社会经验,需要面对学习,工作,婚姻,恋爱,社会交往等各种生活压力,容易感情用事,容易冲动,不能应对各种挫折与变化,用自杀的方式来逃避挫折,容易产生冲动性自杀行为。
医院一部分患者有精神病历史,或者就诊精神病医院的,首诊没有自杀相关精神诊断或者情绪描述,极少进行精神科评估和治疗,说明医务人员在抢救患者生命时,应该高度重视其精神心理健康状况。入院患者护理评估需要增加住院患者心理评估项目(自杀),把自杀患者的精神评估列入抢救常规,以早期发现,早期干预,有效降低自杀再发生率。综合性医院医务人员缺乏心理评估与心理干预的意识,患者的心理问题如抑郁症历史,自杀历史,安眠药,止痛药使用历史,没有能够及时发现,有效干预。患者再次发生自杀行为不仅容易造成医患纠纷,也容易造成医疗过失。
研究正式方法是不同人群中的自杀预防具有特殊意义,调查显示患者最常见的自杀方式包括农药(杀虫剂,杀鼠剂,除草剂)使用,安眠药的使用。农药自杀发生比例最高在6、7、8月,自杀方式以凌晨0点,傍晚6点最高时间点。不同国家的自杀方式的不同模式的显著差异。自杀方式的选择不是随机的,而是受枪支,农药等一些致死性固定因素的影响,这些方法的可用性,社会可接受性常常包括在这样固定因素。南方某大城市农业比较发达,城郊和农村居民更容易自杀可能与农药的易得性有关,这些与西方国家报道使用枪支比例高不同。纽约市的居民最常见的自杀方法是枪支,老年居民使用坠落比例高。西方研究显示,男性更容易选择使用致死性方法。因此,区域人群有关自杀死亡率降低的一级预防重点包括普通人群中开展心理卫生知识教育,消除广大民众对自杀的误解,对基层医务人员进行基本的精神病知识和自杀预防知识的培训,结合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做好农药,杀鼠剂,安眠药的严格管理,控制有毒物质获得途径及心理健康相关科普宣传。目前大型综合性医院开精神科,应该促进急诊精神医学和联络会诊精神医学标准化和细致化,建立自杀心理预防中心,对自杀未遂的患者进行早期确诊,及时治疗,不仅重视躯体治疗,还应进行针对性的危机干预,认知心理治疗,防止再自杀的发生。
调查显示,南方大城市的外省患者的自杀率不高,他们是外来人员,经历了陌生,熟悉,逐步认同的心理转变过程,他们从客居心态逐渐成为主人居住的过程影响行为模式。社会心理因素对打工移民在新居住地的社会适应和社会融合起重要作用。群体层次,中国人特有的乡土情结家各种因素引起集群行为会影响新的生活模式。个体层次在语言技能不够,工作经验不足,无法进入社会主流职场,在社会态度,社会认同不足和社会身份,价值观念重建,行为再规范及继续社会化等导致其缺乏归属感,及外出打工前高期望值带来的心理落差产生社会剥夺感,社会交往心理障碍改变了其原来的社会交往网络中人们的空间距离,产生社会适应障碍都是可能是异乡自杀的重要社会心理因素。
建立临床患者心理评估体系,特别是建立高危患者自杀评估机制,及时发现自杀高危人群,正确把握患者的精神状况,通过加强对患者心理健康教育和联络精神医学会诊,改变或者的不正确认知,减少自杀患者再自杀的发生,可以提供更加优质的心理卫生服务。
http://img1.imgtn.bdimg.com/it/u=317209703,2997658862&fm=23&gp=0.jpg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