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财商教育从零用钱开始

(2017-02-10 08:23:42)
标签:

闽北日报

青少年财商

零花钱

压岁钱

分类: 医院管理、发表文章

财商教育从零用钱开始

《闽北日报》2017295 教育周刊

□吴

 

财商教育从零用钱开始

作者简介

国家心理咨询师培训师

南平市人民医院副院长

擅长:神经症、睡眠障碍、婚恋咨询、性心理障碍、企业心理服务EAP、中高考心理咨询。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不要羞于和孩子谈钱,认为理财是有钱人的事。要帮助孩子纠正不良的金钱认识,为孩子树立正确的财富观。积极心理学认为,幸福不是用钱买的,幸福是身心的感受,是体味过程中的愉悦,一个人的品行是最好的资产、最好的财富。家长要让孩子正确看待物质贫穷和富裕,精神上也有贫富之分。财商教育首先要让孩子正确使用零用钱。就是孩子根据自己的判断,可以自由支配的钱。花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从分析需要、节制欲望到收集资讯、选择商家、比较商品的质量与价格,再到讨价还价、找零核对,在支配零用钱的过程中,孩子能学到的很多。因此,利用零用钱教育孩子就显得格外重要。

零用钱是一笔允许孩子犯错误的钱。有的孩子,领到零用钱后就迫不及待去花销,购买了家长眼中毫无价值的物品。即使这样父母也不要斥责、恐吓或者过度干涉他们。毕竟,零用钱的主人是孩子,他需要自己承担后果的时候其教育效果会更大。一旦给了孩子零用钱,不管他买什么或者钱够不够用都是孩子自己看着办的。即使过度消费或冲动购物,父母绝对不能马上伸手援助,务必要让孩子尝到错误行为的代价。不仅是孩子,父母也要严格遵守零用钱有关的约定。绝对不能因为这个月零用钱有了剩余,就减少下个月的零用钱。唯有如此,才能获得孩子的尊重和信任。

给予零用钱年龄越小,间隔越短。孩子年龄越小,计划与控制的能力越差。一般而言,小学生可以采用每周一次,中学生和高中生可以每月一次。家长给固定零用钱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孩子们学习到:怎样才能制订计划,最有效地使用数额有限的零用钱。而如果孩子知道随时要钱父母都会满足的话,他们脑子里也不会形成一种具体的花销概念。孩子可通过支配自己的零用钱培养合理使用金钱的能力,养成责任感和独立人格。给孩子零用钱是为了让他得到使用金钱的实际经验,从此真正学到如何正确花钱。属于孩子的钱,会帮孩子打开属于孩子的世界。

给予合适的零用钱。零用钱的标准应酌情而定,要考虑到零用钱将要涵盖的消费项目,父母的经济状况,参考其他小伙伴的标准和孩子的年龄。一般说来,10岁前的孩子的零用钱通常不包括日常的生活消费,如车费、饭钱等。7岁以下,建议每周的零用钱不要超过5元。随着孩子慢慢长大,他们的需求开始变得不一样而相应增加零用钱。让孩子详细记录用钱账目,来记录花销。

分次给予零用钱。如果你的孩子有钱一到手就想花掉的习惯,就需要适当把零用钱的金额降低,分几次给。当然,假如你的孩子有很好的存钱能力,也不会随意把这些钱拿去买那些只能引起他们三分钟兴趣的东西,这样,你大可放心地把零用钱交给他们自己保管。零用钱的发放最好定时定人,如每周一发放,类似工资的发放形式。在这个时间发放,可以避免周末发放迅速赤贫的现象。此外,孩子可通过家务劳动获得报酬或通过出色表现获得奖励,也属于零用钱的范围。这样,孩子会慢慢领会到,只有靠劳动与努力才能赚到更多的钱,世上没有不劳而获的美事。

协商制定零用钱制度。零用钱制度父母应郑重其事地和孩子进行协商,要让孩子感觉到零用钱是家庭生活中的一部分,不是父母对孩子施压的一张王牌,不会因父母的情绪好坏而随意增减数量。为了零用钱就让孩子和父母像债权人、债务人那样进行谈判,看起来太没有人情味儿,但唯有通过共同制定制度,让孩子学会正确的协商方法。零用钱协议一旦达成,双方都必须遵守。

压岁钱需要特殊管理。压岁钱也属于零用钱的范围,情况特殊一些。调查显示,约有80%孩子的压岁钱超过1000元,5%孩子的压岁钱超过5000元,孩子的这笔钱怎么理财?我认为适时的“财商”教育胜过购买某种具体的理财产品。应该建立孩子专门账户,孩子大额消费品,可以从压岁钱支出,比如学费、各种培训费等。到了上大学后,就可以将账户交给孩子自己管理。

零用钱是向孩子灌输经济概念的基础,孩子通过零用钱会深刻领悟到选择和责任的重要性。管理零用钱的意义不在于孩子领到多少钱,而是指父母将多大的责任放在孩子身上。即使孩子的理财方式还不成熟,也要给孩子更多的尊重和信任,一步步引导孩子走向正确的理财之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