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的婚恋价值取向
--为什么父母离婚,子女容易离婚的研究
国家心理咨询师
吴剑
2016年6月13日
婚恋价值取向是个体在婚姻和恋爱问题上的基本价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价值取向就是行为倾向,家庭情境中的种种矛盾冲突,往往就是一种价值取向的矛盾冲突。这个角度看,价值取向是影响婚姻关系的深层次原因。因此,学术界对婚恋价值取向的关注热烈,但是对婚恋价值取向是如何形成的,知之甚少。White认为,原生家庭是个体有关家庭价值取向形成的源头,研究也是支持的,如家庭成员往往具有相似的价值观,父母关于家庭生活的看法,可以预测子女的态度,无论是内隐,还是外显,这种现象是代际传递。就是父母的能力,观念,行为,社会地位等传递给子女的现象。婚恋价值取向是否有代价传递效应,研究显示,父母在性别角色,结婚时间,生育,离婚等态度对子女的相关特点有显著预测作用。Kapinus研究宗教信仰与离婚态度的代价传递性,证明亲代与子代在宗教信仰与离婚态度的相似性。Moen研究认为,母亲对性别角色的态度与30年后女儿的性别态度与工作经历有密切关系。Sieben认为,子女离婚与父母是否离婚有关。婚姻冲突类型,沟通模式都是有一定程度的代际传递效应。
人们发现,父母在代际传递中的作用不是一致的,对不同性别的子女,代际传递的效果不同。Roest认为,尽责工作的价值取向,父子之间价值观传递效应更稳定,并没有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这个现象在母子之间没有。享乐主义的价值取向没有代价传递效应。代际传递效应的性别差异及父母作用大小,与何种态度或者价值取向有关。父亲的情感温暖形式的养育方式有更强的传递效应,母亲的教养方式,尤其是消极教养方式不存在代际传递。
工具使用,婚姻健康测验mht,包括经济,爱情,家政,性格,婚姻,需要。
结果显示,父母对子女的影响是深远的,父母的多种特征可以传递给子女。大学生的婚恋价值取向与父母的婚恋价值取向密切相关。婚恋价值取向有代际传递效应。家庭是个体心理发展的最初场所,cooley提出原级群体的概念,父母等原级群体在个体心理发展的重要作用,心理学家把原生家庭认为是影响个体心理特征的最重要的因素。Bowen强调多代传承理论,强调原生家庭对个体的长远影响,家庭情感过程是多代传承的,包括态度,价值观,信念传递给下一代。班图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个体会在观察模仿中逐渐形成自身的态度体系与行为模式,父母是个体最直接的学习对象。所以,大学生的婚恋价值取向与父母的婚恋价值取向密切有关。
父母的什么价值取向最容易传递给子女?在经济,爱情,家政,性格,婚姻,需要6方面,父母对子女的家政取向与性格取向传递最强。家政取向涉及个体对家庭分工,性别角色等具体家庭事务的价值判断,性格取向是个体认为在家庭中何种人格特质更重要的反映。这两个特征是子女在家庭中最容易感受的。在一个家庭中,父母是怎么样的人,父母喜欢怎么样的人,家庭如何运行的,父母是任何分工的,具体的家庭事务是怎么样处理的,这些都是子女最容易观察和感受的。这些点点滴滴的生活细节,子女逐渐建构了相关问题的基本价值取向。说明在婚恋问题上,父母的榜样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与言传比较,父母的身教重要更加不可忽视。
在婚恋价值取向的代际传递中,父亲的作用大于母亲,母亲的作用是通过父亲实现的。各种模型看,父亲的作用明显强于母亲。进一步证明了父亲在家中,尤其是对子女的重要作用。这些与人们的常识不符合-母亲在个体的发展中起更重要作用。研究显示,在与婚姻家庭的有关问题上,父亲的重要性是不可忽视的。这些可能与父亲在家庭中的角色职能有关。在传统家庭中,父亲往往是被认为养家糊口的人,是家庭的经济支柱,这样的职能把父亲在家庭中的地位定位为权威者或者是规则制定者,常常负责规范子女的行为家教导子女形成适当的价值观,使子女形成判断好与坏,对与错的标准。在早期欧洲,父亲主要是被视为道德和精神的导师,引导子女构建合理的价值观。中国的《三字经》中“子不教父之过”的思想也是在一定程度上对父亲权威角色的肯定。在中国严父慈母的文化背景下,父亲的权威性得到进一步明确。正在这种角色塑造的权威性,使子女产生了更多对父亲的认同感,并且在这基础上逐渐建构自身的价值体系。在家庭中,父亲的权威性常常需要母亲来维护,母亲越是支持,赞同父亲,父亲的权威性就越凸显。母亲与父亲婚恋价值取向呈现正相关,有助于维护父亲的权威性,子女不用担心因为认同父亲受到母亲的责难,母亲正是通过这样的支持,增强了父亲对子女婚恋价值取向的传递作用。
检验婚恋价值取向代际传递是否有同性别模式,在一些问题上,父子,母女之间的传递强于父女,母子的传递。另外一些问题没有。婚恋价值取向的代际传递没有同性别模式。说明,父母对子女的作用,在婚恋价值取向是一致的,无论是男孩子,还是女孩子,都对父亲产生更多认同。

(图片;来自网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