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自杀意念研究
国家心理咨询师
吴剑
2016年2月20日
自杀是蓄意或者自愿采取某种手段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是大学生非疾病死亡的首要原因。自杀意念是个体在思想上产生的想要死亡的想法,但是没有付诸行动,是自杀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必经阶段。自杀意念研究可以分析原因,降低和消除自杀意念,预防和减少大学生自杀行为。
情绪是沟通应激反应下的适应机制,负性情绪的体验和不当调控容易导致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在自杀的逃避理论和人际关系理论,强调个体对负性情绪的体验和调控,抑郁,绝望,焦虑等负性情绪体验影响自杀意念。羞耻感可能促进个体表现更多的不适应性行为或者行为倾向,与焦虑,抑郁等情绪状态和创伤后应激障碍有关,是不是自杀意念的影响因素?情绪调节结构观认为适应的情绪调节不是控制,排除,而是调节情绪体验,包括对情绪的识别,理解,接受,控制冲动行为,运用调节策略。述情障碍是以情绪鉴别为主要特征的情绪障碍,高述情障碍存在情绪的认知加工缺陷和调节缺陷,能够影响焦虑,抑郁的产生和严重程度。
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除了引起自杀行为的危险因素外,还存在积极作用的心理复原因素,能够调节危险因素对于自杀的影响力。社会支持理论认为,社会支持在负性事件中能够缓冲压力,是重要保护因素。领悟社会支持可以通过社会支持的利用及增加个人自尊缓冲自杀意念的发生。
工具使用贝克自杀意念量表bsicv,羞耻体验量表ess,包括对个性的羞耻感,对行为的羞耻感,对身体的羞耻感。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tsa,包括情感辨别不能,情感描述不能,外向性思维。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其他支持。
结果显示,大学生22%有自杀意念,可能与量表选择,大学生对象选择有关。如大学生一年级新环境适应中,大学生四年级就业,考研压力大,都是自杀意念多。
有自杀意念的大学生更容易产生羞耻感,更多的述情障碍,领悟更少的社会支持。自杀的人际关系理论有3个核心部分:归属感挫折,累赘负担感,自杀能力习得。自己认为来自家庭,朋友等社会支持少的个体,其归属感也是比较弱。羞耻感与无能感,自卑感有关的一种自我意识情感,羞耻感的人常常感到沮丧,消极,退缩,渺小,无价值,无力感,这种状态下个体容易产生累赘负担感。当个体处在负性情绪中,却不能识别,描述和调节这些情绪时,容易患心身疾病,抑郁症,焦虑症。这些因素可能引起自杀意念的产生。对自己行为习惯羞耻体验高和领悟到家庭支持少的大学生更容易出现自杀意念,可能原因是:一方面羞耻体验高的个体容易激化自我批评和抑郁情绪,也容易产生社交焦虑,这使他们寻求朋友,学校,亲戚的社会支持机会就变少,这时候家庭的支持对他们是很重要的,如果感受不到家庭可以对他们提供支持,他们的负性情绪体验和自我羞耻感可能增强,可能更容易出现自杀意念;另一方面家庭给的支持少,个体感受在家庭中的疏远,可能促进他们的羞耻体验增强,进一步导致家人难以与其产生亲密情感,提供现实的和心理的支持。
上大学是自杀意念的高危人群,自杀意念也是自杀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对大学生的自杀危机干预意见:不仅要把过去研究比较多的抑郁,焦虑,孤独等情绪列入观察体系,还需要加入羞耻感和情绪管理能力;要重点关注具有高羞耻感的大学生,在日常教育中尽可能避免让学生产生羞耻体验;在教育工作中,注意教导学生情绪识别,表达,管理,疏导,使学生能够有意识去调控自我情绪;大学生教育中需要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建立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特别是关注弱势群体和家庭关系淡漠的学生;对于已经产生自杀意念的大学生,要充分利用亲朋好友的支持作用,降低自杀意念。
(图片:来自网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