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的自我分化
国家心理咨询师
吴剑
2016年1月21日
大学新生面临全新的生活环境和人际环境,要适应与过去不同的学业要求和生活方式,学习自我管理,比高年级学生容易出现紧张性生活事件,如学习压力,人际压力。体验到高生活事件应激量的大学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和抑郁,甚至自杀观念。应对方式是人们面临压力或者挫折时采用的认知行为方式。大学生应对方式与学校适应,抑郁,孤独感有密切关系。生活事件与应对方式密切有关,生活事件应激量比较高的个体越倾向于采用消极应对,如人际困扰事件比较多的个体相对比较少的个体容易采用自责,退避的策略。同时,由于大学生刚离开原生家庭没有建立起新的人际关系,缺乏可以利用的支持系统,并且处于青少年末期,成年早期,自身各方面能力还处在发展阶段,独立面对生活事件时倾向于采用不成熟的应对方式。
Lazarus的压力认知交互作用理论,个体在面临同样的压力事件时,会产生不同的反应,个体对应激事件的反应程度受个体因素的调节作用。不同个体面对相同生活事件时,所采用的应对方式有赖于自身的应对资源,包括外部环境和个体因素,其中个体因素包括自我分化。自我分化通常是刚离开原生家庭的大学新生一个重要任务,即在心理上从原生家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个体,获得对重要他人的依恋与自我独立之间的平衡能力。一是内心层面,即区分理智与情感的能力;二是人际层面,即在人际关系中平衡亲密与动力的能力。对个体成熟和心理健康说,自我分化是最为关键的个性品质,不仅反应了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成为独立个体的个体感,和与家庭保持联系的亲密感的整合程度,同时也是个体情绪成熟度的一个测度。Bowen认为,高自我分化的个体比较少受到压力事件带来的负面影响,一方面是由于自我分化水平越高,引起身体,情绪或者社会问题所需要的压力也就越大;另一方面是因为自慰分化水平越高,个体越倾向于采用积极,客观问题取向的应对策略。自我分化在压力知觉与心理健康关系中起调节作用。
工具使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包括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受惩罚,丧失,健康适应,其他。大学生自我分化量表dsi,包括情绪反应,自我位置,情绪断绝。简易应对方式量表scsq,包括积极应对,消极应对。
结果显示,生活事件与消极应对正相关,可能与大学新生一方面处于新环境缺乏可以利用的支持系统,另一方面自身应对能力比较薄弱。积极应对与自我分化,自我位置,情感断绝,与人融合正相关,消极应对是负相关,说明个体情绪越稳定,面临应激事件时越坚持个人的观念,在亲密关系中既能够体验亲密感又能保持独立,则个体采用积极应对的倾向就越高,而采用消极应对的倾向越低。
结果显示,大学生自我分化在生活事件与消极应对关系中起调节作用,高自我分化水平能够缓冲压力事件所带来的不利影响,自我分化水平高的个体能够耐受高压力应激量对个体的负面效应。由于自我分化发展水平的不同,相同的生活事件应激量并非对所有大学生的应对方式产生一致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当处在低自我分化水平时,生活事件应激量越高,个体越倾向于采用消极应对方式,处在高自我分化水平时,这样的预测不明显。说明高生活事件应激量并不必然导致个体采用消极应对方式,还取决于个体的自我分化水平,因为,不同自我分化发展水平作为个体因素会激活情感和认知的差异性,从而使面对相同生活事件应激量的个体做出不同的应对方式。
自我分化也是重要的缓冲因素,可以使体验到高生活事件应激量的大学生避免消极应对。高自我分化个体既能够体验到人际关系的亲密感,又能够感受到自我的独立性,使其感到到有力的精神支持,激发自身的效能感,更加积极面对困难与挫折。高自我分化个体面临压力事件时,能够比较好平衡情感与理智而不容易走极端,及调节不良情绪,联系评估自身应对事件的能力和资源,更能够采用有利于事情发展的应对方式。低自我分化的个体过度依赖或者疏离重要他人,比较容易情绪控制,不能很好做出理性判断,在面对压力事件时,自我效能感低或者体验到社会支持少,可能采用退缩,回避,自责的消极应对。说明在学校心理教育过程中提高大学生自我分化水平有利于更好应对生活事件,更好适应大学生生活,同时为未来的应对方式的干预提供了依据和启示,面临相同的生活事件时,需要根据不同的个体差异进行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图片:来自网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