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生命意义追求与抑郁症

(2016-01-15 09:47:26)
标签:

生命意义

抑郁症

视角转换

分类: 财商课程、文章选要

生命意义追求与抑郁症

国家心理咨询师 吴剑

2016115

   对于处于自我认同发展关键期的青年人说,寻求生命的意义是普遍并且突出的心理需求,他们需要在迈入成人世界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和完善自我认同,增进对人际关系的理解,形成一套独特的人生观,世界上和生活目标。内在的,精神层面的信念有助于帮助个体适应生活压力,除了遗传特质,发展性因素和环境因素会对心理健康产生直接的影响,精神层面的领悟也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应对生活压力事件,进而有效地预防和缓解抑郁。关注大学生对生命意义的追求过程与抑郁的关系。Steger的生命意义感的模型,包括寻求意义,拥有意义。积极心理学认为,当个体通过意义寻求过程发展出稳定的生命意义感后,生命意义感提升个体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并且在压力情境下发挥有力的保护性功能。但是,意义寻求的努力与心理适应的关系不稳定,很多时候,对生命意义的寻求无法令个体成功收获意义感。生命意义感的缺失让个体容易陷入自我认同危机,导致焦虑,无望,抑郁,低自尊,低意义感也是自杀意念和自杀风险的预测因素。

   研究认为,寻求意义的努力之所以与意义感体验和心理健康没有直接关系,是因为没有区别意义寻求方式,应该重视沟通以什么方式进行意义寻求。只有通过建设性,有洞察力的发生进行意义寻求,才能促使意义感提升,而以思维反刍形式开展意义追求可能导致负性体验。个体能否灵活调节意义思考方式是影响意义寻求效果的重要因素。近年来,以中国创伤人群为对象的意义取向应对量表,使用了调整看问题的角度和视野,评估个体意义建构过程中的认知特点,测量个体通过形成更高视野,更多角度进行意义寻求的倾向性。这些为我们理解意义寻求过程通过新鲜思路,个体在意义寻求过程中转换角度的能力差异可能解释了为什么一些意义寻求可以带来适应性的结果,而有时候意义寻求却让个体更容易陷入抑郁。

   工具使用,生命意义感量表mlq,意义应对量表mfcq,流调中心抑郁量表测试ces-d

   结果显示,生命意义寻求倾向不能直接预测抑郁,生命意义感与抑郁显著负相关。就是说,生命意义寻求在心理健康结果指标之间的关系不稳定,比较起来,生命意义拥有常常可以成为预测心理健康和主观幸福感的有力指标,寻求生命意义的努力只有在令个体成功收获意义感时才能有效地保护心理健康。把视野转换能力作为边际条件,以澄清意义寻求努力在什么时候有助于心理适应,结果显示,视角转换正向预测生命意义感,负向预测抑郁,并且在意义寻求和抑郁的关系之间起调节作用,对于低视角转换的个体,随着意义寻求增加,抑郁上升,对于高视角转换个体,抑郁得到缓解。说明视角转换是一种积极意义寻求方式,在意义寻求和抑郁之间起保护性缓冲作用。过去研究显示,狭隘的,固着的思考方式,妨碍个体从事件中建构出积极的意义,采用开放性的反思方式个体,更可能从意义寻求中获益Schnell认为,个体的意义来源越多,内容越多样化,尤其是形成自我超越的反思,就越有利于得到意义感和适应性结果。本研究支持bonanno的观念,在意义寻求过程中的认知灵活性是影响意义寻求效果的重要因素。视角转换策略对意义寻求和抑郁之间关系的调节效应的机制,发现生命意义寻求与视角转换策略的交互作用通过意义感的中介作用影响抑郁,对于不善于运用视角转换策略(笔者:头脑需要灵活性,也是心理弹性)进行意义建构的个体,意义寻求的努力令他们感到意义感下降,提高了抑郁水平,在视角转换能力强的个体,不存在这样作用。这个发现进一步拓展了意义寻求领域。青少年群体非常需要支持和干预的策略,帮助他们更好理解自我和生活意义。结果说明,形成和灵活运用不同的认知视角有助于意义寻求和心理健康,因此,从这个方面入手开发相应的干预策略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如结合心理距离技术,反事实思考技术,积极沉思技术来帮助人们形成新颖的,创造性的,有洞察力的思考。

 

深度查询:

心理距离技术

心理距离 (Psychological Distance)是人们对某事物接近或远离其参照点(自己,此刻,此地)时产生的一种主观经验。解释水平理论(Construal Level Theory,CL)认为,心理距离决定了人们对事物的心理表征的抽象程度即解释水平。人们对心理距离较远的事物表征得更抽象,解释水平较高;对心理距离较近的事物表征得更具体,解释水平较低。未来的研究可结合汉字自身的特点并借助ERPfMRI等认知神经科学的技术手段继续深入的对心理距离与解释水平的关系进行研究,不断拓展解释水平理论的解释范围。

 

反事实思维技术:

反事实思维(counterfactual thinking),顾名思义,就是对已发生的事实进行相反的思维。一些典型的事实结果常常引起人们进行反事实思维。它强调的是与现有事实相反。它在头脑中的表征方式为条件命题,包括前提与结论。反事实思维(counterfactual thinking)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Kahneman和他的同事Tversky1982年发表的一篇名为“模拟式启发(The simulation heuristic)”的论文时首次提出的。

1、反事实思维的概念。所谓反事实思维,就是人们对周围发生的事情进行因果推理或因果归因时,也常常产生如果改变某种条件,那么结果就不会发生的“如果……那么……”(if/then)或如果不改变某种条件,结果也会发生的“如果不……那么……”(but/for)的思维方式,这种在心理上对于过去已经发生的事情进行否定而构建一种可能性假设的思维活动。反事实思维是一种心理模拟,此过程可被视为有意识的再激活储存在记忆中实施过的行为的过程。个体产生心理模拟,是为了建立与周围环境的联系,重新回忆过去的经历,从中提取愉快或有价值的信息。例如,当学生考试失败后会自动产生,“如果当时再努力一点的话,我就会通过考试了”。反事实思维通常是在头脑中对已经发生了的事件进行否定,然后表征原本可能发生但现实并未发生的心理活动。它在头脑中一般是以反事实条件句的形成出现,如“如果昨天不下雨,我就不会迟到了”。反事实思维是基于人类是非理性假设的前提下提出的。在汉语中,与反事实思维意思相近的词语有虚拟思维、假设思维。因此国内学者张结海、朱正才将counterfactual thinking翻译成“假设思维”,蒋勇将其翻译成“虚拟思维”。但陈俊等认为,虽然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虚拟”、“假设”意为“不符合或不一定符合事实的、假设的、虚拟语气”,“虚拟思维”、“假设思维”和“反事实思维”一样均指与现实不一致,但是前者泛指所有与显示不相符的思维,更多的是含有想象和创造的成分;而后者强调的是过去已经发生了的事件,个体对其进行心理模拟和替换,目的是预测、推理、进行因果归因,它能帮助人们明确目的,改善行为。

2、反事实思维的分类。目前对反事实思维的分类方法主要有两种:根据反事实前提的性质分类和根据命题结论的性质分类。

2.1根据反事实前提的分类。Roese等根据前提的性质将反事实思维分为三种结构:

1)加法式(Additive),即在前提种添加事实上未发生的事件或未采取的行动而对事实进行否定。

2)减法式(Subtractive),即假定某个既定事件并没有发生,从而对事实进行否定和重建。

3)替代式(Substititional),即假定在前提中发生的是另一个事件,从而对事实进行否定和重建。

2.2根据命题结论的性质的分类。根据命题结论的性质,可以将反事实思维分为上行反事实思维和下行反事实思维。

1)上行反事实思维也称上行假设(upward counterfactual),指想象如果满足某种条件(可替代的结果)有可能出现比事实更好的结果。例如“如果再跑快一点,我就赶上头班车了”。

2)下行反事实思维也称下行假设(downward counterfactual),指可替代的结果比事实结果更糟糕。例如“要不是大学扩招,我大概连普通高校都上不了”。

两种分类方法并非绝对的独立,它们之间的差别只在于分类方式不一样。某一具体的反事实思维可以同时属于两种类别。例如“要是我考试前多看几页书我就会做这道题,我的成绩就会更好”这一假设明天中,前提“多看几页书”实际上并没有发生,而是在事后回想时加上去的,因此属于“加法式”;同时,它又是在事件发生之后想象如果能满足“多看几页书”这个条件后可能会出现比事实更好的结果——“成绩会就更好”。

3、反事实思维的两大理论。

3.1范例说(Norm Theory Perspective)。KahnemanMiller1986年提出“范例说”,它是反事实思维的早期理论。其主要观点是反事实思维的激发是自动化过程。范例是由过去经验所形成的对某类事件的一般性知识和预期。这种理论认为,影响反事实思维产生的因素包括:正常性、结果的效价、与替代结果的接近性、前提的突变性和前提的突出性以及一些动机性因素。

3.2目标-指向说(Goal-Directed Perspective)。这一学说总的观点是:反事实思维不是一种自动化过程,它是由于个体在特定环境、特定情绪等的情景下对以往经历过的一些特定事件进行思考。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可以有意识的控制和运用反事实思维,可以将其当作一种认知策略的工具。因此Gacanski虽然发现了与KahnemanMiller的类似结果,不过他根据Bolles的期望说作出了不同的解释

4、反事实思维与因果推理的关系。对于反事实思维和因果推理之间的关系,不同的学者持有不同的观点。有的研究者认为反事实思维与因果推理实质上是一样的,尽管其字面表达不同,但从语义上来说是相同的。例如,“如果没有水门汀事件,尼克松就不会隐退”表达了“水门汀事件是引起尼克松隐退的原因”。这种观点认为所以的反事实思维都是传统因果推理的翻版,但很多观点和实验反对此观点。有学者认为,与因果推理相比较,反事实思维与情绪的关系更密切。一方面,由于反事实思维的比较效应机制以某种反向事件或结果作为标准进行判断,使得结论更为极端。另一方面,负性事件或复性情绪容易产生上行反事实思维,正性事件或积极情绪则容易产生下行反事实思维,可知情感因素既是引发反事实思维的原因,又是反事实的结果。因此,反事实思维比因果推理往往带有更大的情绪性。

5、反事实思维的研究。反事实思维对人的很多心理活动具有重要影响,其中包括对情绪、态度、预期、因果判断等都有一定的影响。自“反事实思维”一词被提出之后,国内外的学者就开始对其进行不同程度不同方面的研究。关于反事实思维的研究,国内比较多的是它与情绪之间的关系。已有研究表明情绪既是引发产生反事实思维的原因,又是反事实思维的结果,他们构成互相影响的循环链。反事实思维是一种重要的心理现象和心理过程,直接影响着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情绪状态,而这种影响主要通过反事实思维的两种机制的中介作用而产生,即比较效应(contrast effects)和因果推理效应(causal-inference effects),两种效应都会影响个体的情绪反应,但是通过两种效应也可以调节个体的情绪反应。王慧良的研究认为,上行反事实思维容易使负性情绪(如后悔、愤怒等)产生,而以往的研究表明下行反事实思维容易产生积极情绪,因此他认为在遇到负面事件时,对自己的反事实思维方向进行调整,即进行下行反事实思维来对自己的情绪状态有意识地进行调节,进而产生较为积极的情绪,促进身心健康。MedvecMadey等的一项研究发现,对于不同的结果,不同反事实思维引发的情绪甚至可能与结果的性质刚好相反。他们对115名纽约运动会银牌和铜牌得主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银牌获得者对成绩的满意度要小于铜牌获得者,这与人们通常的想法不一致。其原因就在于银牌获得着往往会产生上行反事实思维“差一点就拿到金牌了”,而铜牌获得者却容易想到“差一点就拿不到奖牌”。关于反事实思维与满意度之间的关系,陈俊等(2008)的研究表明,当只有一个分界线时,成功的事件比失败的事件更能产生更多的反事实思维。越接近分界线反事实思维产生的越多。满意度随着分数的提高而提高。当有两个分界线时,差一点就达到上一个分界线的分数产生的下行反事实思维比上行反事实思维要多,而刚过分界线的分数产生的上行、下行反事实程度无差异。满意度随着分数的提高而提高。对一个连续的变量,例如考试成绩,加一个不同等级的分界线,个体反事实思维和满意程度会因为这个不同等级分界线而改变。

6、结语。反事实思维对人们调控自己的情绪状态,产生积极情绪,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及促使人们从过去的事例中获得经验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意义。目前国外对反事实思维的研究正不断深入,而国内这方面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证研究都相对较少。关于反事实思维的研究,国内一般只是探讨其与情绪之间的关系。深入探讨反事实思维与其它心理特质之间的关系,对引导人们更好地利用反事实思维,促进人们的积极情绪以及心理健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南方心理在线网站)

 

心理沉思技术:

身处忙碌的现代生活中,各种感官刺激和情绪压力不断地扑面而来,疲惫的身心就像装满水的杯子,一点儿“超负荷”都可能让人崩溃。此时,我们亟须寻找一种简单有效的放松方式,来缓解身心的疲劳。沉思就是一种非常好的选择。近日,美国《赫芬顿邮报》刊文总结了沉思的多种好处。我们不妨试一试,每天让自己沉静10分钟,也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保护大脑。《神经学报告》杂志刊登的一项研究发现,经常沉思的人,其前额叶脑皮层比普通人厚,而这些区域的作用是控制人的注意力和感知能力。研究人员认为,沉思是很好的“健脑操”,可以让大脑更强壮。经常沉思还能促进大脑中的信号连接,可以调动大脑中的保护组织,预防精神类疾病。

  减轻疼痛感。精力越集中,越能影响身体的状态。发表在《美国科学院学报》上的一项研究发现,沉思有很好的镇痛效果。在正确的训练下,慢性疼痛患者能通过意念来锁定他们痛苦的来源,疼痛的感觉就会随之减少。美国马里兰州立大学的研究也发现,药物治疗再加上沉思,可以有效缓解风湿关节痛的症状。

  帮你控制情绪。如果你经常管不住自己的小脾气,不妨通过沉思来进行控制。有研究发现,沉思可以减轻人面对“突发事件”时的应激反应,有助于更理性、更冷静地处理问题。经常沉思的人在遇到外界强刺激时,大脑中控制情绪、识别情绪和调节情绪的区域活跃度低于从不沉思的人。

  有助于完善自我。沉思可以帮助我们客观地分析自己。《心理科学》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沉思时我们更接近真实的自我,能更清楚地看到自己的缺陷和不足,有助于克服现实中的“盲点”,从而完善自我。

  降低抑郁风险。很多孕产妇都有过抑郁的经历。美国密歇根大学精神病学助理教授玛丽亚博士认为,通过沉思能够降低孕妇抑郁的风险,有助于孕妇更加积极地面对怀孕。另外,美国鲁汶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如果学校在教学中开展沉思练习,可以帮助青少年减少压力,缓解焦虑和抑郁情绪。

  减少孤独感。孤独是中老年人最“危险”的心理感受。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沉思有助于减少老年人的孤独感,提高他们的健康水平,降低发病几率。

  缓解感冒。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除了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外,有规律地进行沉思练习可以缓解感冒的症状,比如缩短急性呼吸道感染的时间等。

  释放压力。发表在《健康心理学》上的研究表明,沉思能缓解紧张和焦虑,同时也能降低人体的应激激素皮质醇的水平。研究者认为,这是因为呼吸的调节、身体的放松能起到缓解压力的作用。临床研究发现,适用于慢性焦虑症患者的最佳锻炼方法是:专注于呼吸的瑜伽冥想练习或者打太极。这两种运动能适度降低心率、呼吸频率和血压,让过度紧张的神经系统得到镇静,从而减轻焦虑,放松身心。

  促进睡眠。美国犹他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沉思可以很好地放松大脑皮层,让你进入一个完全安静的内心世界,有助于进入睡眠,提高睡眠质量。

  更富有同情心。沉思不仅能改变心态,还能影响一个人的行为。在《心理科学》杂志上刊登的一项研究表明,沉思能让人拥有更多的良性感悟,生活中会更富有同情心,并可以主动加入到公益行为中。

  缓解疲劳。美国俄勒冈大学尤金分校的一项研究指出,沉思可以有效地缓解疲劳、提高注意力,改善焦虑、失落、愤怒等消极情绪。

  提高成绩。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的研究人员发现,经常沉思的大学生进行语言考试时,在语言推理部分能获得更好的成绩,沉思还提高了他们的记忆力。研究者认为,沉思是一种有效的训练手段,可以改善并提高大脑的认知功能。

  让你更享受音乐。美国《音乐心理学》期刊上发表的一项研究指出,沉思有助于提高人们的注意力,可以让你静下心来仔细聆听音乐,享受音乐带给你的美好。

  让医生更耐心。美国罗切斯特大学医学中心的研究显示,如果医生适当地进行沉思练习,可以在工作中更好地照顾病人,并能更有耐心与患者进行沟通。

  心理咨询师提醒,沉思最好选择在一个不太可能被打搅的时间和地点进行,同时要关掉手机。沉思时闭上双眼,把注意力集中于呼吸,尽可能地放松身体每一块肌肉,保持一切轻松自然。一旦脑海中出现各种想法,就要尽量把注意力重新聚焦于呼吸。沉思的方式不拘一格,只要有意识地让自己安静下来一段时间、放松身心就好,眺望远方、绕办公楼走一圈、听舒缓的轻音乐等都是很好的静心方法。

   生命意义追求与抑郁症   (图片:来自网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